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走近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13年01月19日08: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预警机之父

  记者  赵展慧

  王小谟:人生有低谷,心情从来没有低谷。

  【人物小传】

  王小谟,1938年出生于上海金山,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是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他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雷达。

  王小谟在国内率先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国产预警机事业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他是“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预警机精神的标志性人物。

  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上,一架背负着雷达大圆盘的预警机——空警2000作为领队机,带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上空,这一瞬间,阅兵台上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就是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1月18日,他站在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预警机是指机身上放置整套远程警戒雷达系统,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功能等同于“空中司令部”。

  研制出我国第一部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三坐标雷达、第一部优于美俄的低空雷达,打造了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做出了3型雷达,并且把雷达“搬”上了飞机……概括他70多年的人生很简单,但每个字都刷新了中国国防的新坐标。

  “我们一定要争口气”

  “国产预警机探测的灵敏度,就像一个人能看到20公里外一根火柴划出的火焰”

  中国预警机有个外号,叫“争气机”,为民族和国防事业争一口气。上世纪80年代末,年过五旬的王小谟在争议和质疑中,坚持攀爬预警机这一高峰。尽管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中国预警机之父”,但人们总愿意这么叫他。

  20世纪90年代,通过多年艰辛的谈判,我国与外方签订合同,共同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这是一项技术高度密集的系统工程,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研制能力。然而,2000年,迫于美国压力,合作方单方面终止预警机合作研制合同。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王小谟向上级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中央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一定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仅一年时间,王小谟带领的团队就把地面样机做好了,又过了一年,样机飞上了天。随后,他们又打破了从科研样机到研制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预言,仅花费了5年时间。

  “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如此评论。最终,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记载信息化武器装备。

  “国产预警机探测的灵敏度,就像一个人能看到20公里外一根火柴划出的火焰。它定位的精确度不亚于射击比赛中每发正中靶心的程度。”王小谟的得意门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军打比方说。

  王小谟在研制三坐标雷达的历程中,不止一次地感叹“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让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自豪地拍胸脯:“以地面防空雷达为标志,我国真正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个先进水平是整体水平的世界先进。”

  “我们一定要争口气”,这幅标语至今仍挂在预警机机库的墙上。

  “人是第一战斗力”

  培养年轻战斗力就是压重担,“不是不管,不能全管”

  人是第一战斗力,这个观念一直贯穿了王小谟的整个科研人生。身体力行这个观念,王小谟做了不少“抗争”。

  在研制预警机的过程中,王小谟要在飞机上装厕所,招来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一个厕所200公斤,增加了很大负担。王小谟坚持:“预警机不同于一般运输机,试飞时间很长,厕所一定要加。”最后,王小谟把增加的200公斤揽到了自己身上,想方设法在自己的设备中“砍”掉了相当的重量。

  这不是他第一次据理力争。他带领研制的三坐标雷达是第一个关注人机环境的雷达。“以前的雷达车上没有空调,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你能眼睁睁地看到汗珠一颗颗冒出来。”经常待在车里做实验的王小谟有亲身体验。他提出要在雷达机里装空调,遭到反对后,他据理力争:“人是第一战斗力,人都不行了,设备有什么用?”终于,专门耐高温的军用空调首次出现在了雷达机里。

  人是第一战斗力,招揽人才时候的王小谟将这一理念执行得更彻底。陆军就是王小谟在上世纪80年代用40万元“买”回来的7个学生之一。当时这7个学生在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的都是定向培养专业,由学校提供学费,毕业后也必须服从学校分配。为了要到这7个人,王小谟咬咬牙,硬是在他时任所长的中国电科38所经费最困难的时候掏出了这笔钱。“现在看这7个人,都很有出息”。

  人才培养中,王小谟常做惊人之举。让刚毕业的陆军做项目总设计师,后来更是拍板让38岁的他当预警机的总师,还让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这些曾经遭人质疑的“小孩”,最终都不负导师期望,担起了艰巨的任务,成长为预警机领域的骨干人才。

  让这么年轻的学生当总师,您当时真是没有一点顾虑吗?面对疑问,王小谟哈哈一笑:“我心里有底呢,万一出了问题,我会马上告诉他们的。”

  培养这些比他小三四十岁的年轻战斗力,王小谟的绝招就是压重担,“不是不管,不能全管”。

  做项目就像演好一台戏

  唱京剧和造雷达是相通的

  “我喜欢梅兰芳的戏,最爱一出《宇宙风》。”成长在北京四合院里的王小谟,差一点走上了艺术人生。然而命运没有这样安排,短暂徘徊后,他选择上大学,毕业后投身到国防科技工业中,并成长为一名院士。王小谟觉得,唱京剧和造雷达是相通的,当总设计师的本事也有大学时当京剧团团长这份经历的功劳。做一个项目,就像演好一台戏,安排灯光、演员、乐队,就像组织一个几百个人的研发班子,“首先主意要出好,然后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按照你定的目标去做。”

  即便是在人生的低谷中,他仍“演出”了一幕幕出色而又坚韧的生活戏。1966年的政治风暴中,王小谟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打入研究所机房管理计算机。他在机房的空调冷却池里游泳,用计算机下棋、唱歌,两年后,当他从机房里被“放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计算机专家了。这两年的计算机心得,被他应用在研制我国第一个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三坐标雷达中。

  某型预警机研制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先是遭遇了车祸,伤愈后更有噩耗传来,他被确诊为淋巴癌。王小谟当时坦然面对:“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

  他的病房里,传出的是京胡声,还有与预警机设计师的讨论声。自称“整天除了躺着就没事干”的王小谟还在病床上提出了下一代预警机的发展战略。对工作他其实不“知足”,他说:“下一代预警机的发展战略,不仅是达到世界先进,而是要立足于引领世界水平。”

  半年后,王小谟奇迹般地痊愈了,回到了试验现场,他对大家说:“我又活过来了。”

  如今的王小谟,笑容坚定,声音浑厚,看不出曾经病痛的痕迹。他也仍然没有闲下来,带博士生,开会,抽空去锻炼。“本来计划在70岁后停止工作,找一帮老票友练练京剧,组织一个京剧社……”

  他今年74岁,这个愿望还没空实现,他又默默地把实现愿望的时针往后拨到了80岁,不知到时候他是否真能闲下来。

上一页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