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探路新型城镇化③·景观迥异,产业不同,山东临沂用全局视角规划新城镇

蹲点·沉下去,观察中国:城镇化,不能“化”成一个样

记者  卞民德

2013年01月18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产业发展,怎样避免同质化?

分工布局,每个园区突出1到2个特色产业

在郯城县李庄镇,连片的工业园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一年前还在家赋闲的屠志秋正在一家饮水机厂内忙活,家里的两亩多地,都已经流转出去。而她最新的计划,是要在镇上卖得正火的楼盘里买一套房子。“以前就是在家带带孩子,也没啥事,现在一个月能挣个1500多元钱,厂子都这么红火,安心在这干呗。”

屠志秋的老板胡仲强是浙江宁波人,他之所以到李庄镇来投资建厂,是因为看中了这里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刚来的时候还是片空地,零星有几户人家。现在工业氛围浓得很。搞城镇化,得先把经济搞上去,先有产业才建房。老百姓哪个不想过好生活,不能让他住了楼还要担心明天吃什么,没了地孩子长大怎么办?”

产业,是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支撑。临沂市的12个重点镇,大多都有建设工业园区的计划。但如果工业园区遍地开花,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会不会重现?

“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每个地方都要搞工业园,关键是要对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分工布局。”临沂市副市长宋培杰说,“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飞地经济’,引导项目跨县区、跨乡镇到优势区域和专业园区安置,实现规模经营。” 

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临沂市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型、商贸集散型、文化旅游型等个性鲜明的小城镇。每个工业园突出1至2个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之外的项目不引、不上,本镇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都进园区。与此同时,临沂市推动项目跨乡镇到园区落户,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产业布局。

短短两年时间,李庄镇家电产业园引进重点项目63个,签订引资合同168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有32个,过10亿元的有4个。从最初“小虾米”的项目都想要,到现在“挑三拣四”,李庄镇越来越有底气。

“与‘人的城镇化’相对的,是物的城镇化。光建起大片的高楼大厦,人是找不到幸福感的。”对于产城共建,莒南县住建局局长高文秀有自己的见解:“临沂的小城镇建设具备后发优势,可以规避先发者曾经犯过的错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产业要有分工,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断了自己的后路。”

重点城镇,示范效果有多大?

把机制建起来,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足

“下楼进大棚干活就是农村人,回家换身衣裳就是城里人,吃穿不愁,闲下来去广场上跳跳舞。”距李庄镇驻地不远,就是刘道口社区。50岁的吴绍荣只花了17万元,就住进了120多平方米带车库的楼房。

会计刘金西最清楚这里面的账。“找了一个开发商,拿老村的地做开发,建起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沿街楼出租又增加了集体和居民的收入。”

这种办法,并不是李庄镇的独创。临沂人均财力仅有山东省平均水平的四成。镇长侯素云说,2011年,郯城县决定在李庄建家电产业园,县财政仅在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就达1亿元。“当时李庄的地方财政收入刚过千万元。”

而去年,李庄镇地方财政收入创纪录地达到了7012万元,比2011年增长156%。

漂亮的数字背后,是市、县两级政府的“推手”。2011年起,临沂市级财政连续3年为每个重点镇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 县区财政按照1∶1配套,用于奖励、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此外,通过市场化运作,各重点镇还成立了投融资公司,以多种形式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和运营。

更值得关注的,是临沂市对城镇管理体制的探索。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临沂通过委托、授权等多种形式,赋予重点镇40多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同时,户口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凡是进入小城镇居住的农民,都可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树典型、做示范,把小城镇自身发展、社会支持和政策扶助的机制建起来,使其具有内生发展的动力。”在高文秀看来,机制建起来,就像已经开动的火车,再想停也没那么容易。在徐伟看来,重点镇建设最重要的作用是提振信心,“让外来的投资者有了投资的信心,让当地群众有了置业消费的意愿。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希望。”

城镇化课题宏大,两年的时间毕竟太短,12个重点镇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城镇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市、区、街道、社区管理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城镇规模偏小、产业支撑较弱,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现有的土地管理、户籍管理等体制性障碍没有根本消除……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