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初登澳网赛场 首战遗憾告负

体坛聚焦:吴迪 下回靠排名进正赛

记者  季  芳  刘硕阳  李  硕

2013年01月16日08: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起步很意外

李娜曾经伸援手

作为新生代男网球员,吴迪有着“90后”的普遍特点:“想象力丰富、有冲劲”,中国男网的成长与变化也在他身上留下了或隐或显的“烙印”。

吴迪小时候身体瘦弱,经常感冒发烧,父母就想着让他通过锻炼增强一下体质,就这样,他“意外”地走上了网球之路。6岁时,出生在湖北武汉的吴迪在离家不远的中山公园练起了网球。11岁时,他在陪别人练球时被昔日的网球名将夏嘉平看中,从武汉到了上海,开始了专业的网球训练。

当年正值上海承办ATP大师杯比赛,上海市体育局与主办方希望借机探索网球职业化的运作模式,来打造中国的职业网球运动员。作为“未来之星”,吴迪进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巴士双钱网球俱乐部。俱乐部成立之初,他和队友每年都能在澳大利亚接受知名外教的指点,这为刚刚起步的吴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随后不久,体育局和企业合办俱乐部的模式遭遇“瓶颈”,俱乐部的运营一度捉襟见肘。

没有了国外集训,没有了外教的定期指导,甚至国内教练也纷纷离开俱乐部,吴迪经历了职业生涯中最为彷徨的时刻。“我真的想到过放弃,”回忆起那段经历,吴迪坦言。

在这样困难的时刻,同乡李娜向吴迪伸出了援手,带着他一起到德国进行冬训,为他创造了与高水平职业选手对练的机会。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在一次次失利之中,吴迪的水平不断提升。“在低迷期,李娜拉了我一把,这让我很感动。”吴迪说。

1米73的身高没有给吴迪带来优势。但是在打球时,他会更多地动脑,在技战术上追求更多的变化。他像纳达尔一样,也有着“跑不死”的双腿。这些都给吴迪创造了机会。

2008年,他的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起点,在澳网青少年组比赛中,他成功闯进男单八强,成为继柏衍之后第二位取得这个成绩的中国内地选手。2009年对于吴迪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他一路战胜孙鹏、公茂鑫、张择、曾少眩4位国家队主力队员,拿下了男单金牌。

训练常偷懒

上场有颗大心脏

有空的时候,吴迪也玩微博。他的微博用户名叫“吴迪糨糊男”。在上海话里,“糨糊”的意思就是什么事情都答应了,但是不会放在心上。曾经的吴迪就因为偷懒没少挨教练的骂,他自己也表示“我其实进步没有那么快,18岁的时候我就打进了世界前300名,但这些年我真的有些懒,所以浪费了一些时间。如果我一直拼命练习的话,那么现在的排名肯定会更好。”

“他可能训练的时候不会像其他队员那么刻苦认真,他属于那种很会练的,觉得自己练到了就休息了。如果他更勤奋和认真的话,可能会收获更多的东西。”曾经是吴迪教练的曾少眩说:“对于吴迪这样的球员,还是要给他大一点的空间。从赛场上来看,其实他的韧性、拼劲、投入的程度很高,他的比赛往往要比训练好很多。”

很多人说吴迪内向,但是一旦上了球场,他就是一个“大心脏”的杀手。队友们常会开玩笑:“吴迪没心没肺啊,什么压力都装不进去”。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心脏”,吴迪总是在“这比赛没法打,也就三七开”的一次次叹息中为中国队“立功”。 2011年的戴维斯杯赛上遭遇中华台北队,他先后战胜世界排名高居42位的卢彦勋和前法网青少年冠军杨宗桦,为中国队晋级亚大区四强立下首功。赛后,他便被队友称为“关键先生”。2012年亚大区附加赛,中国队再次对阵中华台北队,吴迪又一次力挽狂澜,帮助中国队保组成功。戴维斯杯的经历让吴迪在与高手过招的过程中磨砺了球技、收获了自信。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