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2013·寻找新机遇②·聚焦产业转移:“东鞋西移”成都成鞋都

记者   梁小琴

2013年01月14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漫画由人民图片提供

●东部鞋业向西部转移,不单单是生产车间的转移,还需要完善上下游配套。成都坚持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做长做实产业链,让飞来的候鸟落户,让承接的产业成为当地特色

完善上下游产业,让企业移得来、留得下

1月7日,隆冬中的成都异常寒冷,但成都武侯区金花镇的武侯直销鞋城依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复古宫廷花式芭蕾平底鞋、糖果色系雪地靴、网格高跟靴……140多家鞋企,上万个品种,各种紧跟国际最新时尚潮流的鞋、各种成都本土的以及全国的、听说过没听说过的品牌,让人眼花缭乱。“快过年了,过来给家里人买几双鞋。”拎着好几个纸袋的李女士说。 

在成都哪里能买到款式最多、最新,价格最实惠的鞋?许多成都市民都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中国女鞋之都的武侯直销鞋城。许多像李女士这样的铁杆粉丝,一年要来好几次:“这里样式多,款式新,品质好,而且价格实惠。你看,我买了两双长款女靴,还不到900元。这样的价格,在商场可能买不到一双。”

成都武侯区有着上百年的制鞋传统,尤其以制作女鞋闻名。1997年开始,成都引导鞋业从零散布局向鞋业聚集区集中,鞋厂也从家庭小作坊向作坊式工厂转变,打下了坚实制鞋产业基础。2006年1月,成都市武侯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正式联合授予“中国女鞋之都”称号。

同样是在2006年,成都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崭新的词汇:“东鞋西移”。沿海地区受劳动力价格上涨、土地能源资源紧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制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东鞋西移”的趋势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国际品牌鞋业积极拓展中国市场,品质国际化、生产本地化,“西鞋东移”趋势也逐渐显现。拥有先天优势的成都,怎能错过这样的机遇?

然而,东部鞋业的转移,不单单是生产车间的转移,同时还需要完善的上下游配套,转移的还有更高层次的产品贸易、研发。除了地理、资源、人力等优势,成都靠什么吸引东部企业?拿到了“中国女鞋之都”这块金字招牌,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能否抓住国内“东鞋西移”、国际“西鞋东移”的巨大商机?兴奋中的成都鞋业静心思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成都方式”——坚持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做长做实产业链,让飞来的候鸟落户,让企业“移”得来,留得下。

成都市政府对鞋业产业功能区进行了科学规划,提出“一都两园”建设模式,即在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建贸易研发的“都”,即鞋业产业发展的“脑中心”,建成品牌女鞋研发、贸易、信息、展示和培训中心,在更远的崇州、金堂建现代制鞋基地,即鞋业产业发展的“身子”,形成总部基地、产业展示等一条龙的全产业链的科学布局,为东部鞋业调出新空间,满足不同的转移需求,真正实现对产业转移的承接,确保成都女鞋保持强劲的产业竞争力。

通过“一都两园”的产业平台,台湾、福建、温州等制鞋企业相继在武侯建立了研发、生产、贸易、物流基地。康奈、红蜻蜓、百丽、意尔康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在武侯、金堂、崇州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入驻女鞋之都的意大利、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国际高端鞋业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世界鞋业采购商巨头美国派诺蒙公司也由订单转移进入了研发和生产基地转移。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