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社会呼唤风清气正公德美

2013年01月14日13:2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北京西单北大街,人们排队候车。  记者 翟天雪摄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近日,不少读者来信,呼吁重视和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培育个体美德,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水平,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塑造具有美德的个人。

用“最美”积聚正能量

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表现为经济发达,还体现在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一段时期以来,“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列车女孩”……一位位“最美”平民英雄用一个个“最美”瞬间的壮举,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些“最美”者用惊人的英雄义举,传递着真善美的正能量,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展示了当代中国人守德向善的道德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深刻、精炼、系统地反映出人们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公民素质的共识与认同,涵盖了最广大群众的普遍愿望,必将引领时代思潮,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构建道德大厦,不仅需要危机时刻的英雄壮举,更需要平凡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因此,政府应积极为百姓搭建道德建设平台,拓宽道德建设的渠道,把一些相对宽泛的道德要求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实体工程。

我们每个人应努力成为“最美”者。把社会公德融入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从身边小事做起,在为个人和家庭谋幸福、为他人和社会作奉献中彰显道德的力量。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盛 婷)

社会公德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随便过马路、排队加塞、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折射出的是个别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

社会公德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社会和谐离不开社会公德,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要以良好的社会公德为基础。

然而,为何会出现部分人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首先是个人利益至上的私心在作怪,一些人办事只考虑自己的小方便、小利益。其次是公德教育的缺失。目前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许多学校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的伦理道德原则的灌输。再次是普遍的从众心态的影响。传统的随大流心理,也使得一些人不能严格督促自己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如何克服这种消极现象?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大舆论宣传教育。应该把社会公德建设当作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来抓,主动营造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风尚氛围。第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打造遵守社会公德大熔炉。父母注意观察孩子平时的公德言行,学校注意从理论上引导学生知晓公德的意义,全社会注意公德建设的宣传,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大环境。第三,制定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制度。一方面,要制定各种文明公约,另一方面,要健全各级监督和监察制度,保障这些社会公德制度落实到位。

(湖北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范文明)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