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社会呼唤风清气正公德美

2013年01月14日13:2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公德意识要从小培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公共意识培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提升国民素养、建设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明确青少年文明修养的基本内容。当前,应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提高青少年文明修养的核心,同时,还应把诚信守法作为重点,引导青少年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说实话、重修养,勇于用道德的准绳规范自己的言行,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是不断创新方式手段。应重视情感、时尚、艺术等元素,适应青少年集聚、交流和信息接收渠道的新特点新变化,努力建立起全媒体的教育渠道,通过手机短信、微博、视频、动漫游戏、流行歌曲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正面的信息,让他们乐于接受。

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文明素养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建立起包括政府、市场、家庭和社会组织在内的教育引导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好少先队、共青团以及青少年社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作用,打造一条无缝衔接的培养链。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胡一峰)

公德意识需要教育和法律引导

张永红

在城市生活中,一些人在家里非常讲究卫生,出了家门却任由宠物随地大小便;一些人在自家阳台种花养草,在公共绿地却践踏花草……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公德意识的缺失。人们只有具备良好的公德意识,才能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更多地关注他人利益和社会秩序。

公民的公德意识的培育离不开道德教育和法律规范两个方面。首先,良好的公德意识的养成教育,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在点点滴滴的公共生活中,培养人们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道德观念。

其次,在公德意识的培育中,法律意识非常重要。良好的公共秩序和较高的公共意识水平是与完备、具体的法律制度分不开的。法律以其强制力保护和促进社会的道德规范及观念的传播,抵制和削弱消极、落后的道德观念,它是维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所需要的秩序和环境的保障体系。公共道德意识的养成,应该让法律法规来推动,谁如果做得不好,不将公共秩序和文明放在心上,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就应该受到惩罚。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