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关爱救助联合行动”期满

民生调查:郑州街头还有人露宿吗

救助站既提供住宿,也帮着联系找活干

人民网记者  曲昌荣

2013年01月10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走上街头的救助人员为流浪人员披上军大衣。
  岳天宇摄

【核心阅读】

为期一个月的河南郑州“关爱救助联合行动”刚刚结束。该行动力争“不让一个人露宿街头,不让一个人冻死街头”。

记者夜间在郑州街头采访,以往“人气最旺”的露宿地点,已看不到流浪人员,他们“都住进了救助站”。

救助站既提供住宿,也帮着联系找活干。如何把临时措施顺利转化成长效措施,仍然需要探索。

2012年11月末,在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桥下,一名农民工的冻死引起了社会对街头救助的极大关注。12月5日,郑州市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关爱救助联合行动”,调动多个职能部门,力争“不让一个人露宿街头,不让一个人冻死街头”。

现在,行动期满,临时措施是否还将持续下去,如今住在救助站里的流浪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情况如何,街头真正实现“零露宿”究竟还有多远,记者调查三天,一探究竟。

记者街头采访未见露宿者

1月4日傍晚,气温已经达到零下10摄氏度,记者再次来到曾经“人气最旺”的郑汴路与中州大道桥下,不见一排排地铺,见到的只是被打扫干净整洁的水泥地面和停在一旁的一辆电动巡逻车。而就在一个月前,雪花飘洒中,几十个“军大衣”蜷在角落里的场景还让人记忆犹新。公交调度站的工作人员指着已经用铁栏杆封闭的一大块空地告诉记者,接近一个月没有人在这里露宿了。

随后,记者又来到几公里外的中州大道与农业路交叉口,发现桥下两侧曾经聚集露宿人员最多的区域,一侧铺满一地花盆,另一侧也用栏杆封闭。环卫工人赵大姐告诉记者,以前住在这儿的人“都住进了救助站”。

最后,记者来到郑州市人口流动性最大的火车站附近,沿着二马路与解放路“扫街”,同样没有见到一位具有显著特征的流浪人员露宿一旁。

这些曾经露宿街头的“桥下居民”去向何处?

记者来到了位于解放路桥下的郑州市二七区临时救助站。走在这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共有150张床位的临时救助站里,记者看到几乎每个房间都住满。

在一个标准化、8平方米的六人间上下铺中,记者见到了正准备搬出的商丘籍流浪人员马秀英。攀谈中记者得知,她是远嫁山东后不堪酗酒丈夫家暴跑到郑州流浪的。她坦言,来救助站时她由于半个月没找到活儿干,已经两天没吃饭了。现在,她已经找到了一个陪护老人的保姆工作,准备出站。

二七区民政局副局长贾金全介绍,由于背靠火车站,流浪乞讨人员和拾荒人员占据了被救助人员的70%,由于人员是流动性的,每天住在这里的稳定在110人左右,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救助1230人次。

下一页
(责编:吴思瑶(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