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刊登专家学者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科学全面的阐述,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提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等问题的深刻认识,读后令人鼓舞、引人深思,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明确方向、凝聚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中国梦”之所以成为一个最令人振奋的词汇,不仅是因为其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而且是概括了每一个中国人在心底的共同期盼。尽管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视觉对“中国梦”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在人们心中,“中国梦”从来不是抽象的、不是空洞的,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从国家的层面讲,“中国梦”是一个美好愿景,主要是体现在“国家富强”上。而对于每个具体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其内涵和核心就是“共同富裕”。
由此可见,国强与民富是托取“中国梦”的双翼,两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如“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一方面,国强是民富的保障,国家的稳定是民富的前提,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措施为民富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国强为民富创造着更为宽广的条件。另一方面,民富是国强的基础,人民是全部国家生活的根本和基础,没有民富就不可能有国强,任何意义上的国强都会失去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中国梦”不仅要国家好、民族好,而且还要百姓生活好。从当前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来看,越来越注重把民富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十二五”发展规划里,提出实现“两个同步”、提高“两个比重”的要求,即“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这些政策和举措充分体现了缩小城乡差别、减少贫富悬殊的部署,表明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当然,一人好不是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部分人的“富裕梦”不能构成整个“中国梦”。要让“中国梦”照进每个角落、惠及亿万人民,就要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人们注意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组成以后,多次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努力解决群众的生活生产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广东视察时,习近平特别关注先富地区的贫困人群。就在元旦前夕,习近平来到河北省阜平县,踏雪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强调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都显示新一届中央国领导集体消除两极分化、致力解决贫富悬殊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决心,折射出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信心。
发展是硬道理,富裕是硬指标。在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期,共同富裕编织了最美好的“中国梦”。没有亿万中国人的“富裕梦”,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实现共同富裕,让每个人都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就是最现实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