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让干部成为形象品牌——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转变干部作风纪实

范惠萍
2012年12月31日14:01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制度如铁,执行力就必须如钢

执行力的强弱,首先看领导。在秦都,领导带头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促进工作的文。制度执行对事不对人,即便是领导也不例外。在一次全区季度目标考核大会上,区委书记陈肖坪只讲了一句话:“落实落实再落实!”言语不多,却让全体干部刻骨铭心。

执行必当奖罚分明,令出即办。秦都区每季度一次的目标考核制度,让干部们体会到了执行力的残酷。它将九项工作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将全区各职能部门及乡镇、街办作为考核对象,按考核指标进行排名,靠前的上红榜,发奖金;居后的上黑榜,受惩罚,奖得眼红,罚得心疼,当场兑现,毫不留情。时任吴家堡办事处主任的张启胜今年一季度考核时就上了一次黑榜,单项工作排名倒数第一,自己被罚2000元。他当时站在黑榜台上,羞愧得恨不能钻进地缝里,发誓要把落后的工作赶上去。结果,到了三季度,同样是这项工作,在12个街办参加的考核中,他一下跃居了第二名。尽管在这次考核讲评会上,他同时上了红榜,得了奖金,但是,最刺激他的却是丢人现眼的登黑榜。

执行能否让人心服,关键在于是否公平。尊重客观,依据事实,严格标准,不留情面,忽视了哪个方面都可能令执行大打折扣。在秦都,信箱、网络、电话、接访四位一体的监督举报网络,为执行提供了准确、全面的客观实事,多种科学手段的跟踪检查,更为执行提供了不容辩驳的第一手证据。

严格的制度配以刚性的执行力,倒逼着干部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力,激发出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工作效率极大提高。

持之以恒,让好作风走向常态化

“转作风问题我们党已经抓了多年。为什么现在新领导一上任再次把它作为首要重点如此强调?”

“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很严重,群众意见仍然很大,仍然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

“我们想了那么多办法,搞了那么多形式,采取了那么多措施,为什么还没有解决?”

“大的原因是社会环境,新的国情、党情、社情,老一套办法不灵了;同时也有个人原因,诱惑太多,一些人抵抗力太弱,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有没有一种措施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干部作风问题?”

“没有。你说的只是一厢情愿的理想化。”

这是记者采访时与区委书记陈肖坪的一段对话。他对这一问题开出的药方是四个字:“持之以恒”,即通过常态化的机制设置,为转变作风提供平台和抓手,让干部作风在一次次阶段性的活动中逐步走向良好化、优秀化,秦都区的多项实践印证了这一点。

钓台办事处的1058名党员,从今年8月起,家家门前都挂上了“共产党员”的牌子。这是全区开展的“四亮、四比、四评”工作中“共产党员亮身份”的活动。这项活动把普通党员公开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其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受到了制度的刚性约束,党员作为“组织中人”的自觉性、先进性、示范性角色明显得到强化。该办资村党员张战军对此便有切身体会:“自从挂了这个牌子,我觉得监督自己的人更多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四亮、四比、四评”活动,是秦都区在党建工作中配合“三争三做创五星”活动开展的八项活动之一,与它同时配套的“大讨论”、“知识竞赛”、“党组织活动规范月”、“现场观摩会”、“见贤思齐感恩秦都”、“党员和干部作风整治”以及“党员和干部教育月”等系列活动,辐射到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的方方面面,把单项工作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阶段性活动与常态化机制相对接,以期通过三到五年的持续努力,把党员干部的日常行为规范化,就像企业品牌设置中的标准化设计一样,用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一系列指标体系,构建党员行为模式,打造干部品牌形象。

秦都区在转变干部作风的实践中,让活动完善了制度,制度强化了机制,机制提升了活力,而活力催生了创新。干部从中受到了教育,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政风从中获得了改善,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快速推进。今年,秦都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高效增长。

(责编:方蕊娟、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