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刘真茂:默默坚守山林30年的“活雷锋”
首篇报道:2月23日《光明日报》头版整版刊发《新时代的“活雷锋”——共产党员刘真茂30年守护山林的故事》,后续报道48篇。
主要事迹:刘真茂,65岁,共产党员,复员军人。他坚守共产党人信念,30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狮子口原始山林。在不通电、交通通讯不便等恶劣条件下,尽心竭力保护山林资源,与坏人的恐吓破坏行为斗智斗勇。自1993年以来,他没在家过一个春节,没拿过一分钱补助,没向领导说过半个苦字。他用善心、诚心和恒心,感动、感染和感召当地几十个村庄的村民投入到爱林护林行列中来,形成强大的群防群护力量。他恪尽职守、排除万难,与孤独、误解以及人性的贪婪对抗,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山卫士”。
反响:中央领导同志予以高度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同步刊发《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大型报道,继续深入报道刘真茂事迹。中共郴州市委公布《关于进一步开展向刘真茂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掀起“向刘真茂学习”的热潮。刘真茂被授予“郴州市道德模范”和“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出席中共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
后续:在“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一季度网络人物评选中,刘真茂位列第一名。9月,以刘真茂为原型创作的大型歌剧《以青山的名义》,在第六届郴州艺术节和湖南省艺术节上演出。
4、鹦歌岭大学生群体: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首篇报道:4月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27名大学生重建海南鹦歌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纪实》,后续报道75篇。
主要事迹:2007年,27名来自北京、湖北、陕西等十省市的大学生,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来到海南鹦歌岭自然保护区。他们不畏上山作业的艰难险阻,不计生活条件的艰苦,在荒凉的鹦歌岭一待就是5年,完成了鹦歌岭动植物种类登记、看山护林工作,为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还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推广林下经济,帮助当地的黎苗族农民致富。
反响:中央领导同志予以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单位深入报道,全国千余家网站首页转载。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召下,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众多大学毕业生纷纷报名应聘海南各林区工作。
后续: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青年团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11名大学生被选派赴白沙县挂职锻炼一年。海南省委授予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大学生群体“坚守理想、奉献青春”青年团队称号,并组织了图片展、报告会、纪实剧演出等一系列活动。
5、何遥:不顾伤痛拼命挽救跳楼患者
首篇报道:5月4日《光明日报》头版报眼发表报道《“不能松手,我抓住的是一条命啊!”》,后续报道52篇。
主要事迹:何遥是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5月1日,她在巡视病房时突然遭到一位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的殴打,晕倒在地,头部和肘部多处受伤。醒来的瞬间,她发现该患者正欲跳楼,便不顾伤痛,冲上前去死死抓住已经跳出窗外、身体悬空的患者的衣服,在危急时刻拼死相救,用48公斤的柔弱身躯,挽救了体重65公斤的患者的生命。
反响:人民网、新华网、中央文明网、凤凰网等网站转载,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11家主要新闻媒体对何遥进行集中报道。何遥获得“株洲杰出青年”“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优质护理服务标兵”等称号。她的事迹感动了众多读者和网友,被誉为“最美护士”。
后续:何遥被推举为“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和全省医疗战线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7月20日,何遥名列“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二季度网络人物评选前十名。
6、田守诚:28年繁育盘锦河蟹
首篇报道:6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以回报社会大小来衡量生命意义”——老干部田守诚二十八年繁育盘锦河蟹的传奇》,后续报道13篇。
主要事迹:辽河入海口自古是“河蟹横行”之地,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竟濒临绝迹,这种巨变引起了老干部田守诚的极大忧虑。1983年,田守诚任盘山县计委副主任时便提出“人工养殖河蟹”的建议。1984年面对升职和进城的机会,他选择到刚刚成立的县水产局当局长,从此投入全部精力繁育盘锦河蟹。离休老干部田守诚恋岗不恋权,离休不离田,30年来如一日,发展盘锦螃蟹产业,促使盘山县河蟹养殖年产量超过3万吨,占全国河蟹年产量的10%以上,被誉为“盘锦河蟹产业第一人”。
反响:老干部田守诚报道引起广泛赞誉,被誉为“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
后续:中共辽宁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向田守诚同志学习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