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阳 吴齐强 何勇
2012年12月18日08: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环境再造:煤城由“黑”变“绿”
“吃祖宗饭,造子孙孽”,工矿城市的勃兴,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萍乡、抚顺也走过这样的弯路。如今,该如何偿还这笔生态债?
萍乡市市委书记刘和平说:“过去,人们提起萍乡的印象是‘黑乎乎、灰蒙蒙、脏兮兮’,煤城怎么从‘黑色’转向‘绿色’,是面临的一大课题和任务。”为此,萍乡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为抓手,实现“江南煤都”向“生态绿城”转变。
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破坏的植被、减轻大气污染等举措纷纷进入政府议程,但是,钱从哪里来?
2008年初,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萍乡开始对煤炭企业征收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将其全部投入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并出台相关政策,带动社会资金30多亿元,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
政府在最好的地段为市民规划建设绿地公园,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实现减排目标……今日萍乡,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2011年全市城市绿地率达45.29%,森林覆盖率达63.51%。
绿波掩映,小桥流水,水鸟栖息,徜徉在抚顺市海新河复兴生态园内,有谁会想到这里曾经臭气熏天、污染严重?
海新河长期接纳流域内19万居民和10余家企业直排的生活与工业污水,还流经一座占地12万平方米的露天垃圾场,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五类标准。
2004年,抚顺将海新河和露天垃圾场“捆绑”整治。垃圾被集中堆放、覆盖和做防渗处理,垃圾集中堆放后腾出的6万平方米空地上,分别建成了一座日处理污水能力6万吨的一级污水处理厂和一片占地约5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
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加强资源勘查和矿业权管理、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调整——10年来,随着城市环境改造和绿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大,抚顺的城市面貌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为工作和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而感到舒心和骄傲。2005年以来,全市绿化面积以每年不低于60公顷的速度增长。
煤城由“黑”变“绿”,产业绿色转型是关键。抚顺将产业转型与改善生态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优质米、绿色菜、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之势。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6.4万公顷。沈抚新城正在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区域经济发展示范区以及具有国际水准的宜居、宜商、宜业的生态新城。
民生还账:矿工转忧为喜
辉煌的历史,难掩现实的尴尬。大量矿工棚户区,大面积采煤沉陷区,就业困难,社会保障负担重……“百年煤城”历史欠账不少,民生短板突出。
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与转型发展同步推进,成为两地的不二选择。
记者来到萍乡市安源新村小区,萍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田介绍说:“这是专门为沉陷区棚户区建造的回迁房,他们只需要支付同地段1/3的价钱,就可以住上宽敞的大房子。”
萍乡保障房建设探索“三结合”模式,整合使用多项资金,巧解资金难题,降低了群众享受保障性住房的成本。
2009至2012年,萍乡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数为55.93万平方米、7386套,实际完成62.029万平方米、8670套,矿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萍乡经济总量不大,但是民生工程建设却走在了江西省的前列。最近3年,萍乡民生工程累计投放资金120多亿元。
抚顺同样把构建民生保障体系,作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加快城市转型的驱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叫响“抚顺矿工”、“新抚技工”等劳务输出品牌,抚顺3年来累计实现劳务输出10.9万人,形成县区、街道多级公共服务体系,9.8万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
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网,温暖人心。在抚顺,今年3月1日起,新参保的城镇居民,只需从参保之日起缴纳当年由个人承担的医疗保险费用,不需要再补费,即可享受城居医保待遇。
去年7月1日开始,抚顺市同时启动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截至目前,全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38.8万人,9.9万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领取了基础养老金;2.7万名城镇居民参加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3万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领取了基础养老金。
抚顺市还实施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全市累计拆迁改造棚户区335万平方米,建设安置用房491万平方米,33万棚户区居民告别了棚户区。
“从阴冷漏雨的棚户房搬到这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两个孩子也都找到了工作,俺们的日子乐呵着哩。”72岁的陈福忠说。
突出重围,发展为民,两个城市的管理者最大的愿望是用转型发展成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