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学习贯彻十八大·特色农业新路子 鼓了农民钱袋子

儋州:哈密瓜越种越“甜”

记者 陈伟光 彭国华 黄晓慧

2012年12月17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2月的北国已是天寒地冻,位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却是满眼葱翠、热气腾腾。

比天气热度更高的,是一年一度的海南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现场。从国内各地甚至远渡重洋前来“赶集”的供应商和经销商数以万计,把一个偌大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挤得满满当当。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郭孔敏,儋州市海燕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冬交会开幕第一天就签了5000吨瓜菜订单,是去年的两倍。”说这话时,郭孔敏黝黑的脸庞上堆满了笑。看来,这位靠种哈密瓜发家致富的农民,今年又实实在在地咂摸到了哈密瓜的“甜头”。

尝到“甜头”的,远远不止郭孔敏一人,而是整个海南的农民。

近年来,海南省把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将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送资金、送技术、送服务,海南农民的“钱袋子”扎扎实实地鼓了起来。今年前三季度,海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6787元,增速18.3%,居全国第二位。

“没有政府的支持,大棚搭不起来”

12月13日上午,艳阳高照。

在郭孔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儋州市排浦镇华头坡的瓜菜种植基地,这里的哈密瓜已进入采摘季。

基地就在海滩上,绵延数百米的钢架大棚此起彼伏,一个个金黄色的哈密瓜,静静地挂在白色的“帐篷”里,散发出阵阵清香。

郭孔敏说,去年他向儋州市农委提出种大棚哈密瓜的想法,很快得到回应。搭一亩钢架大棚要花3万多元,政府补贴了1.5万元,“没有政府的支持,大棚搭不起来”。

除了钢架大棚的补贴,当地政府还帮基地铺设水电设施、建配套的冷藏库等,今年又投入130多万元修建了两条通往基地的路。

“搞了10多年农业,富的时候手头几百万元,穷的时候身无分文。落差这么大,根源就在于生产方式落后、抗风险能力弱。”郭孔敏深有感触地说。

华头坡这块地抛荒多年,沙土常被用来盖房子。在海滩地里种哈密瓜,一开始许多人都不看好,就连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后都直摇头:这么“瘦”的地,只能长仙人掌,啥都种不活。

郭孔敏却“一根筋”坚持试验,他从给丝瓜施肥中得到启发:“以前为了省肥料钱,拿沼气池里的废液当肥料,没想到丝瓜长势特别好。”经过当地政府穿针引线,他引进了日本的EM技术,用有益微生物沤肥,并利用水肥一体的喷灌管道将肥料送到大棚瓜架下,经过艰辛的探索,终于在瘠薄的海滩地上种出了香甜可口的哈密瓜。

有了大棚“庇佑”,不受台风、水涝威胁,一年能种两三茬。凭借上市早、常年有、品质优,郭孔敏的哈密瓜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正当郭孔敏以为抱了块“金砖”高枕无忧时,镇上派来的农业技术员覃开能及时提醒他:“哈密瓜根系较深,吸收土壤深层肥力,蔬菜吸收浅层养分,得轮种,这茬种瓜,下茬种菜,效益高,可持续。”于是,大棚里又种起了有机蔬菜,销路很好。 

记者见到了正在瓜地里忙活的覃开能。这位农业技术员是农学科班出身,有近20年种植经验,现在为全镇农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谈及此,覃开能很有感触:“帮农民致富,政府的服务要全方位,基础设施到位,技术指导也要到位。”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