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学习贯彻十八大)

横店文化产业管窥——江南小镇的造梦空间

记者  温红彦  顾 春  王 珏

2012年12月12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雪节气,冬阳也寒。农谚称“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然而在这天寒地冻的节气里,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的影视拍摄基地,却依然称得上是小阳春,32个剧组正在这个江南小镇的造梦空间,紧锣密鼓地拍摄影视剧。

东阳是中国文化产业突围的样本,它依托横店影视旅游文化产业龙头,立足木雕产业的文化传承基础,构建起“文化产业全域化”的发展框架。目前,横店已聚集了480多家影视文化企业,仅今年前10个月,旅游人数就超过1000万人次,热度直逼北京故宫、湖南张家界。

“大雪”前夕,我们悄然来到横店,试图通过横店几个人物的经历,管窥这方神奇的土地,在个人命运转换和区域经济崛起的交错中,在个人梦想和民族复兴梦的叠合中,解读东阳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和样本意义。

一个导演的横店梦

横店影视城广州街一拍摄现场

上午 内景

电视剧《姥爷的抗战》正在紧张拍摄,演员们一身民国打扮,窗外偶尔传来游乐景点的欢笑声。工作人员提醒现场保持安静,“咔”,一场戏顺利拍完。导演蒋钦民在拍摄间隙向记者描述在横店拍戏的感受。

蒋导:内容?戏的名字就是它的内容。王学圻、蒋勤勤主演男女一号。

记者:最近抗日的戏铺天盖地,期待这部戏与众不同啊。在横店拍戏顺利吗?

蒋导:在其他影视基地拍过很多电视剧,也曾为一部戏天南地北转场。一直想到横店来拍戏,这次终于梦想成真。比想象的顺利多了。

记者:您去过很多拍摄基地,您觉得这里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欠缺?

蒋导:优势很明显,现代的、古装的、室内的、外景的,几乎所有场景都能在这里找到,配套设置也齐全,不用转场就能完成所有拍摄。欠缺嘛,就是还缺一个气派的大街。

蒋钦民是写文学剧本起家的,大学里学的是经济,但他热衷文学艺术,后来远渡重洋,到日本学习电影理论与制作,执导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过大奖。他说从中外文化产业的比较来看,横店的影视产业链算是齐全的,他对横店引进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尤为赞赏。

据一旁的横店影视旅游杂志社总编辑曾毓琳介绍,横店已拍摄了1000多部影视剧,实景基地面积已经远远超过好莱坞。但好莱坞拥有领先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今年横店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后期制作设备,但缺少操作人才,国家也缺乏针对操作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

曾毓琳还介绍,为了弥补“缺一条气派的大街”的遗憾,横店今年启动了投资近100亿元的上海滩、通用机场等三大工程项目建设。

一个农户的致富梦

横店镇岩前村

正午 外景

岩前村紧挨着影视城的广州街、香港街,村子里矗立着一幢幢白色小楼,餐馆、旅馆、影视服装店、道具店等一应俱全,记者在邻街的一家布料店前,遇到店主杜江斌正和村支书杜正如聊天。

记者:店里生意怎么样?

杜江斌:不错。这店是我妈开的,她是裁缝,影视城火起来后,她专门给剧组做服装,忙得很呢,现在年纪大了,就搞起了面料批发。

记者:老人家在屋里吗?

杜江斌:不在,我妈最近去台湾旅游了,我临时来帮忙,我自己盘下了影视城内的3家店面,小日子过得可以了。

记者:杜书记,村里的人,都像杜江斌生活这样好吗?

杜正如:村子里300来户人家,青壮年很多在影视城上班,年纪大的可以当群众演员,光当群众演员的收入,有的一年就有40多万呢。

被横店影视城改变的,是无数个当地老百姓的命运。吃午饭的工夫,我们遇到附近烈光坞村的董锡贵,他和杜江斌一样,都是靠影视城致富的。他15岁就跟着师傅学木匠,1996年谢晋拍《鸦片战争》,他就去组里当置景工,一天20元。后来他办起道具租赁公司,如今,小董道具租赁公司年收入上百万元。

杜江斌和董锡贵的创业经历,同东阳的经济转型息息相关。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的厉红亮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东阳还很穷,横店以丝厂为主做轻纺工业,到1987年,工业总产值超亿元,成为浙中地区第一个“亿元镇”。1993年,全国首家乡镇企业集团横店集团创建,横店开始调整发展战略,在原有的磁性材料、医药化工、电子电气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涉足影视文化产业。影视城的发展,以1∶5的效应,拉动了第三产业发展,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文化产业如何盈利,困扰着很多从业人员,有人甚至断言,文化产业赚不了钱。从横店的经验来看,影视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雄厚的工业基础之上的,它以影视拍摄吸引游客深度体验,从而实现影视旅游与创意产业的结合。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