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关于我国粮食“九连增”后的若干思考

叶贞琴: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粮食发展新增长势

2012年12月11日15:20   来源:农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四是小规模生产格局难以改变,需要创新组织方式小规模、分散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格局。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整合碎片化、粗放型、分散化、小规模的耕地资源,构建扎实的粮食生产微观经济基础,成为粮食稳定发展的新问题。要在着力稳定传统种粮队伍的基础上,培育和打造一支专业化种粮队伍。

五是灾害频发重发态势难以避免,需要创新灾害防控方式我国处于季风性气候带,各种旱涝低温灾害显著高于欧美等温和气候地区,可以说是年年有灾、季季有灾、处处有灾。随着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革和种植结构调整,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不确定性增加,突发性、暴发性、危害性显著增强。因此,应当认真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建立一套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科学抗灾减灾新机制,力争使粮食生产建立在一定程度可控可调的牢固基础上。

六是普惠性补贴政策效应难以持续,需要创新政策扶持体系普惠性、收入性补贴,对生产发展的激励作用在逐步减弱,最低收购价制度、产粮大县奖励、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补助等政策,针对性最强、作用最直接、农民最受益、效果最显著,对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贡献最突出。所以,今后政策扶持方向和方式可以做些调整,更加注重直接调动农民、地方和科技人员积极性,更加注重培育新型种粮主体,更加注重提升种粮科技水平,进一步发挥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实现粮食新一轮发展,需要再造新增长势

明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种植业工作的重点任务仍然是保有效供给,重中之重仍然是粮食。粮食“九连增”,各种资源要素和支撑条件已经绷得很紧,继续保持发展的好势头,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措施,积蓄新的力量,再造我国粮食生产新的增长势,重点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建成新一轮粮食增长主力军在国家已经明确13个粮食主产省基础上,根据近几年粮食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资源潜力,划定一批粮食主产粮市、主产粮县,打造一批能够提供稳定粮源、确保国家产销平衡的“国家队”。目前看,要重点抓好产量超100亿斤的27个大市和产量超10亿斤的417个大县。同时,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根据资源条件和潜力,也划定一批粮食主产县市和主产乡镇,使之成为区域平衡的“生力军”。目前来看,要重点关注西北、西南地区通过发展旱作农业带动崛起的一批粮食县市乡镇。对这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和区域平衡的“生力军”,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特殊的支持政策,各种项目资金重点向他们倾斜,各种试点示范向他们集中,使之成为下一轮粮食增长的中坚力量。

二是加强标准农田和现代装备建设,夯实新一轮粮食增长支撑基础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重点改造东北黑土带,提升黄淮海盐碱地,改良南方红黄壤农地,打造我国三大粮食生产骨干区域。促进农机、农艺、信息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用信息化武装现代农机,推动实现农机智能化、农艺精准化。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平台,加强应急防控能力建设,构建区域性、机械化、信息化应急防控体系。

三是创新科技推广平台,增强新一轮粮食增长驱动力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大面积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就是整合各地星罗棋布的高产创建示范片成功经验,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突破技术瓶颈,组装配套形成区域性、标准化的高产高效模式。在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实行整建制、大规模推广应用,形成一批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区域,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增产。

四是夯实粮食生产微观基础,培育新一轮粮食增长“专业队”就是要集中力量、集约资源、集合要素,大力培育一批新型种粮大户,扶持一批种粮合作社,打造一批家庭农场,建立一批专业服务队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模式。可以探索建立种粮大户专项补贴,对南方50亩以上、北方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补贴。

五是着力完善扶持政策,构建新一轮粮食增长“助推器”价格政策要扩大覆盖面,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将玉米纳入最低收购价范围,完善大豆临时收储政策。补贴政策要不断完善。稳定扩大“四补贴”政策规模,开辟新增补贴项目,重点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倾斜,重点向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倾斜。稳定加大大县财政奖补力度,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

(作者系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