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时候他没有遗憾
在生命的最后7天,罗阳在“辽宁舰”上度过。
褚晓文印象深刻的是,尽管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罗阳还是坚持近距离记录每架次起降,飞机的一举一动总要问问原因,是飞机设计造成的,还是风速影响的。每次海试的间隔期间,他都会主动找设计人员、飞机测试人员了解飞机的状况。到下午飞机返航后,他又全面地对舰上多个工位、对试验点进行全面监测,每天在塔台、机库、武器库、锅炉房到处转。
“现在想来,他是想尽快了解船上布局和流程,为明年的海试作准备,为后续的飞机调试、定型、批量生产积累经验呢。”褚晓文说。
由于此前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在“辽宁舰”上的8天里,妻子王希利只接到过罗阳的一次电话。24日任务完成后,罗阳兴奋地在电话里告诉妻子:“自己全部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谁知这次通话竟成了他和家人的永别。
在24日晚的最后一次海事协调会上,沈阳所结构部部长朱天文看到罗阳时还没有发现他有任何异样,只是在第二天上午下舰时,他发现平日里健步如飞的罗阳走得很慢。一般早上6点就要起床的罗阳,在“辽宁舰”25日靠岸那天却没有吃早餐,靠岸前也没有上甲板和岸边的欢迎人群打招呼。
“走下航母时,他连拥抱的力气都没了,勉强跟大家微笑了一下就上了车。”谢根华回忆说,回宾馆的路上,罗阳身体极度难受,却没忘记请搭档替他出席当天下午的庆功宴。一回到房间,罗阳便手按胸口躺在床上。感觉不妙的谢根华赶紧叫车送他去医院,距离医院大门只有100米时,罗阳已经喘不过气来。他最终没能挺过来。
“因为舰载机试验成功,去世时他表情安详。”谢根华说,作为沈飞的企业高管,罗阳的心愿还远远没有完成,但走的一瞬间他没有遗憾,“遗憾的是我们,没能留住这个朝夕相处的好兄弟。”
“其实他不想达到忘我的境界都不可能,这是一份男人敢于担当的魄力,把他推到了这个高度。”和罗阳一起并肩战斗近30年,共同参与设计、研制多种型号飞机的沈飞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袁立说。
“9日在深圳最后分别时我们已经约好,在舰载机成功起降后,好好放松一下。地点没说,时间没定,你却走了,我和谁赴约?”直到今天袁立也无法相信,过去曾经一起工作、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在办公室里争论的老朋友,真的已经走了。(吴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