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生命壮歌回荡海天——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2012年12月10日11:17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矢志航空 铁肩担当

上任伊始,罗阳曾这样表白:“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口号”

“他才51岁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老教授郑彦良,从没经历过如此大喜大悲的急剧转化——

11月25日,看到舰载机成功起降航母的报道,他为学生罗阳感到自豪。没想到,第二天,传来他猝然离世的噩耗。

看着网络上罗阳的遗像,郑教授脑海里总是浮现当年罗阳大年三十都不回家,坚守在教室复习功课的情景。

郑教授回忆说,罗阳1978年考入北航,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也是最活泼的,担任体育委员,排球打得好,学习也好。

在那个“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火热年代,航空报国是当时那一代北航大学生的共同理想。

“冯如当年研制的飞机,与莱特兄弟比仅晚6年。半个多世纪后,中国的航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被拉得很大。”罗阳的校友、后来同事多年的中航工业沈阳所工会主席张葆晨回忆说:“当时我们仰望蓝天,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一定要自己造出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飞机。”

1982年罗阳大学毕业,正赶上国家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军工行业十分不景气。曾经一度,沈飞的全年飞机生产任务还不足10架。沈飞制造工程部部长郭显华清晰地记得:1986年他从北航毕业到厂里,第一个月工资是50元。

一度,周围很多人纷纷“跳槽下海”,罗阳却从未动摇航空报国的信念,坚守在寂寞的航空岗位上,在沈阳所一干就是20年!

从设计飞机到制造飞机,执着的罗阳,终于等来了中国航空发展的春天。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防建设需求的双重牵引下,中国航空事业驶上了快车道。

发展速度有多快?采访中,沈飞公司书记谢根华举例说:10年前,沈飞到国外某飞机制造厂参观,感觉到技术差距很大;10年后的今天,这家国外飞机制造厂派人来到沈飞参观,感觉刚好“颠倒过来”。

2007年,年富力强的罗阳成为沈飞公司的“掌门人”。

仿佛是注定的缘分,罗阳的生日,居然与沈飞公司公司厂庆日是同一天——6月29日。

上任伊始,罗阳曾这样表白:“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口号,我对自己的要求是8个字——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在罗阳曾经工作过的中航工业沈阳所采访,记者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大干600天,工作时间6·11——意思是说,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小时!

由此可见,这些年,罗阳和同事们是以“飞行般的速度”履行着航空报国的使命,追赶着世界先进水平。

创新跨越 雄心壮志

多款新型飞机首飞,他率领他的团队创造了航空工业的“中国速度”

昔日,沈飞“8年磨一剑” 研制某型战斗机,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

今天,罗阳和他的团队用智慧创造了新时期的传奇:歼-15舰载机,作为首个全机、全系统、全状态采用数字化技术设计制造的飞机,从设计制造到实现首飞,周期缩短40%。

如今,这一纪录又被他们刷新:某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研制周期大大缩短。

速度的背后,是创新!

当年,罗阳和中航工业沈阳所其他6名领导班子成员被大家戏称为“七匹狼”——领导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精神强。

成为沈飞的“掌门人”后,罗阳的创新视野变得更宽广,创新嗅觉也变得更加敏锐。他曾说,研制战机,要么是零分,要么是一百分,没有中间分!

披星戴月,罗阳带领着沈飞人与时间赛跑,与时代赛跑——

他们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化制造技术;成立新机快速试制中心,加快新型战机研制速度……

管理上,改变沿袭多年的串行模式,探索出全新高效的并行协调管理模式,国防科工局曾专门组织全国十大军工集团来这里参观取经。

创新实现跨越,创新催生奇迹。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今年,由罗阳担任研制现场总指挥的多型飞机先后实现首飞,这不仅在沈飞,即使在整个中国航空界,也是前所未有的神奇速度。

要知道,沈飞成立60年的前50年里,总共只研制了4型战斗机!

如今,沈飞实现了从研制三代战机向研制四代战机的新跨越、从天空到海洋的新突破、从有人机到无人机的新发展。

罗阳担任沈飞“掌门人”5年,沈飞实现多个型号首飞。5年中,沈飞的产值从49亿元上升至120多亿元……

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说:“10多年前我们的航空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望尘莫及,到2005年前后可以说是望其项背,而今天,我们正在向着同台竞技努力。”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特写·侧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