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感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冲破各种阻力,抛弃各种享受,奔回祖国的怀抱。他们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百年复兴的伟大梦想,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奋斗了数十年,甚至有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也经常感叹,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物质利益和金钱的强力冲击和裹挟下,在各种无形的压力下,还有多少人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精忠报国、甘愿奉献的精神和风骨?
但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所展现出的英雄的品质和精神的光芒,不仅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振奋,更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辉煌的那一刻,他倒下了
罗阳的履历很简单,大学毕业后,他只在两个单位工作过: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他深深地钟爱这两个单位,一个设计飞机,一个制造飞机,因为,这是他航空梦想和事业的全部。有意思的是,研究所的成立时间与罗阳的出生时间同在一年,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时间与罗阳的生日又是同一天。这或许便注定了罗阳与这两家单位的某种不解之缘吧。
罗阳生于1961年6月29日,父母都是军人。高考时,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个出身军人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立志要搞军工,从小便有强军富国的宏伟梦想。1982年,罗阳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当了一名飞机设计员。因为工作突出,他很快被组织上提拔重用,先后担任了研究所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研究所党委书记等职。2002年7月,罗阳调任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2007年11月任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有人说,真正的大国离不开强大的海军,强大的海军离不开先进的航母,先进的航母离不开一流的舰载机。随着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入列,我国采用什么型号的舰载机,一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舰载机项目对于我国来说,尚是一项空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这可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世界瞩目的焦点项目,举足轻重。因此,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全程参与其中,而且,确保不出现一丝一毫的问题。这种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以及这种工作状态给罗阳所造成的生理及心理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2012年11月6日,罗阳前往珠海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此次航展结束后,他于17日晚8点15分从珠海飞到沈阳,下飞机、上汽车,于18日零点45分到达试验基地;早晨5点即起床,做各项准备工作,8点整,乘直升机直飞航母。半个多月马不停蹄的奔波,他已经感到了疲惫。
按照计划,我国产舰载机将在“辽宁舰”上进行首次训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现场总指挥,罗阳肩上的责任和压力非常重大。
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据有关人士介绍,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在航母上的那种巨大压力。舰载机挂索着舰难度极高,作为舰载机的生产者,罗阳在一旁观看、记录时,一颗心始终悬着。而舰载机起飞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是,罗阳坚持记录,他观看的位置离飞机最近的距离不超过20米。
除此之外,上舰的罗阳多次前往机库查看,不时做笔记,为将来在舰上维护保养舰载机留下建议。这期间,他曾经感到过不舒服,但由于试验任务非常重要,他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而是硬挺着。就这样,罗阳白天连续在航母的各个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晚上又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这种训练持续了整整8天!
舰载机起降成功后,中航工业集团准备于11月25日下午举行庆功会,罗阳本应参加,但他在回宾馆的路上,感觉身体非常难受。一回到房间,罗阳便手按胸口横躺在床上。同事们赶紧将罗阳送往几公里外的大连市友谊医院。在距离医院大门还有100米左右时,罗阳就喘不过气来了。医护人员当即在医院大厅做起了急救,持续了3个多小时,还是没能将他挽救回来。
罗阳因突发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心爱的军工事业,年仅51岁。
生前,罗阳谈到最多的就是压力,随着舰载机上航母飞行的日期越来越近,这种压力也变得愈加强烈。11月6日,罗阳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还专门谈到了在压力面前如何工作。他说:“要克服很多这样和那样的困难,感觉到是有一定的压力,你把一件一件的工作想方设法去做好,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你也没有时间去过多地感觉到这个压力,只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眼看着这个时间,上级对这个要求的日期越来越近的时候,那个时候压力是无形的,是无形的压力,但是你在全力以赴去工作,去克服、去解决它的时候,有的时候就会把它忘掉。”
2011年以来,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科研生产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着研制周期短、生产难度高等一系列难题。为此,罗阳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进度,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推动了我国航空制造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今年8月辽宁舰入列时,海外媒体预计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需要1年半,没想到我们仅用2个多月,就成功实现了最为关键的起降试验。”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说,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因为有了像罗阳这样千千万万航空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