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地方要闻
大学是最不需要“官”的地方

临沂大学8人“辞官从教”多方位观察

王洪涛
2012年12月03日07:58   来源:大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干部是为教授搬板凳的”

多名教授争聘一个副处长的现象,在高校中多有所闻。究其原因,在于当了“官”就可以掌握很多资源的分配权,如课题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经费分配等。为弱化官本位,除了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外,临沂大学在此次改革中力推“教授治学”,让教授成为学术资源“主宰”。

“有人说,大学是最不需要‘官’的地方,我很赞同。我们所有的干部都是为教授搬板凳的,不是指挥教授搬板凳的。”丁凤云认为,“教授治学”必须放权强院,我们给二级学院、科研院所一个很大的权力,决策权、发展权、财产权、人事权、资产权这五权都放下去了。同时在各个学院建立教授委员会,学院院长一般不能兼任教授委员会负责人,包括申报课题项目、教授评价、评选名师等,都必须通过教授委员会来决策。机关干部要报课题、评教授,也必须回到相关的教授委员会进行评审,指标不下到机关里,都下到学院,有效堵塞了行政干扰学术的路径。

不当院长当教授,会不会担心原来掌握的资源没了?对此,于兴修十分洒脱且自信。他认为,现在是项目个人负责制,要申报项目得有实力,得眼睛向外,只盯着校内那点资源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在学术上自己可以说有这个实力,不需要借助行政力量。

在大学里一个普通教授能有多大“权力”?“虽然我是一名普通教授,但我能当(学院)书记、院长的家。”刚被评为临沂大学“杰出青年”的外语学院教授王晓军今年才35岁,却统领着整个外语学院69名教师团队,从教学到科研,他“权力”很大,身份却只是学术带头人,没有任何行政职务,行政方面的会议一概不参加。

记者了解到,王晓军今年博士毕业后曾有高校出到100万挖他,只因看到在临沂大学更能施展才能,他毅然回到母校。从7月到现在他带领团队一次性拿下6个省部级课题,打破临大外院这一级别课题的空白,同时拿下了“山东省省级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这个牌子。他认为,所谓“学本位”,其实是学术带头人本位,学校这一创新之举,既让学术带头人避免陷入繁琐的行政事务,又发挥他们的专长,这才是真正的“教授治学”。

“‘教授治学’是学术独立的集中体现。”王庆德认为,学术研究应该从行政束缚中解放出来,让教授成为学术资源的主宰者,让学术服从于权威而不是权力,这才是大学应遵循的治理之道。

怎样理解“去行政化”

毋庸讳言,当前高校的确存在过度行政化现象,很多高校内部往往以行政为中心,校长、处长几乎掌握了学校的所有学术与公共资源,教授争当处长蔚然成风。对此,社会上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是认为高校应将坚决“去行政化”;另外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在现阶段,出于争取外部利益的考虑,高校还不宜完全取消行政级别。

“我是坚决反对官本位,强调学本位。”丁凤云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外部,政府不要把大学当成一个行政机关来进行管理,要给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第二是在大学内部不要用行政化的模式来管理教学科研。这两个层次应当分清楚,不应该把去行政化单纯理解为去掉行政级别,“外部的事高校说了不算。”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齐涛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行政化有三个表现,一是用行政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去管理学术;二是“用官员来管理学术”;三是官学不分。他强调说,“针对这三个问题,其实我们一直着手在做,临沂大学是一个延续。”他同时指出:“高校去行政化并不是无行政化。”就学校管理而言,在高校里,其管理应该是“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这样才能使大学这架庞大的“机器”得以有序有效运转。

“去行政化是高校改革的大势所趋”,王庆德认为,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高校定位属于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高校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唯有合理分流管理岗位人员,激发教研人员活力,才能使高校改革真正到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临沂大学的这次改革顺应改革方向,领风气之先,为高校改革提供了样板。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