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通过不断校正识才的视角、优化育才的环境、完善用才的机制,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设计科研工作实现了“双丰收”。他们的经验表明,我们的人才观念越开放,我们的人才资源就会越丰富,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会越发展。
翻开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科研人员名册,阵容强大令人惊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名,技术三级专家6名,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10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结构师43名。在科研工作中,他们大显身手,将130余项高等级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运用到我军防护工程建设第一线。
春华秋实,硕果满枝。透过这些耀眼的成果,记者发现,该所党委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是一道更加亮丽的风景。
眼光向“下”人才多——
用好“潜人才”更需特别重视
在该研究所,几年来先后涌现了几匹“黑马”——
刚刚分配到所里的工程师胡金生,还未摘掉肩上的学员牌,就被“点将”担纲主持某项重点课题。胡金生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拼搏半年终获成功,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军防护工程建设上的一项空白。
为攻关某项重点课题,研究所为博士田志敏专门成立了某研究中心。前所未有的举措,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第二年,田博士一举摘得包括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大奖……
像胡金生、田志敏这样的“黑马”缘何可以脱颖而出?该所政委朱洪光的回答是:“所里实行的‘人才潜力评估机制’功不可没。”
近年来,针对信息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一大批防护工程急需项目先后投入研究。然而,几年前的一组统计数据却表明:所里几名专业领域带头人和老专家,平均每人肩负3.5项课题;其他科研人员,平均10人才“摊”得上一个重点项目。
鲜明的对比数据,给所领导带来深深的震撼。党委会上,朱政委郑重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选人用人喜欢用那些已被大家公认的“显人才”,而如何发现和培养“潜人才”则是一个更需值得重视的课题。只有搭建起一支上下联动、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才能提升设计科研的整体水平,为防护工程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过多方论证,一套灵活的人才潜力评估机制在该所应运而生。他们抽调所内外专家组成评估组,重点从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结合中青年科技干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科研任务进行潜力评估,只要考核结果突出,不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资历深浅,一律在科研课题分配上予以倾斜。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同步推行项目组长竞争上岗,每年组织年轻科技干部现场竞标课题项目。
“潜力评估+竞争上岗”,助推一批年轻科技干部竞相成才。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该所80%的项目负责人,已由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科技干部来担任。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正在防护工程设计科研领域担当重任、挑起大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