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十年岁月 春华秋实:文化共享工程硕果累累

姜天骄
2012年12月02日08:42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数字改变文化生活

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每年都要拿出中央财政拨款的近60%用于资源建设。除此之外,张岱年、任继愈、冯其庸、启功、王蒙等知名人士及一些企业也纷纷捐赠文化资源,加上各省市分中心自建的100余个优质地方特色资源项目,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库不断丰富。

共享工程全面发展的10年,资源发布和传输的主力平台——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网站越来越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联想、华为、浪潮等一批国内知名IT企业各显神通,用自主创新的数字技术帮助文化共享工程探索出多种创新发展的模式。其中,“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建设将显著提升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资源服务的时效性、互动性、针对性和便捷性;“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面监督管理全国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和使用情况,为资源建设提供用户数据积累,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

在基层,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电子政务外网等网络建设已相对成熟,共享工程与之合作,利用其网络传输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探索出跨部门、跨系统合作共建新模式。

陕西采用虚拟专网(VPN),既能提高在广域网上欣赏资源的效果,又能切实保护版权。辽宁借数字电视改造的契机,启用已经覆盖全省98%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传输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了共享工程的进村入户。

经过10年努力,文化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依托互联网、卫星网、通讯网、广播电视网、电子政务外网等手段传输数字资源的技术渠道,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传递;形成了移动互联、三网融合、云计算等多种与工程业务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模式,使基层文化单位的信息化水平和数字资源服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方便广大群众以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和使用文化信息资源。

  特色资源传承发展

曾几何时,地方特色资源还大多以纸张作为存储载体,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文献大多出现了老化、变形、发黄、发脆等现象,最终无法翻阅。而大量微缩品、磁带、光盘等多种存储媒介,也很难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值得欣慰的是,10年的文化共享之路让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得以传承和保护。浙江省分中心建设的“浙江记忆”项目,以数据库的形式把浙江藏书史、浙江家谱、浙江省名山古寺等特色资源介绍得极其详尽。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浙江宁波市支中心在建设《四名丛书》数据库时,创新了简繁对照的形式,并在数据库内设置了康熙字典,让用户可以快速便捷地查阅相关字体。

如今,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页面的检索下,我们可以看到《湖南近代名人资源库》收录的湖南近代湘籍人物1580人;《湖南地方戏剧资源库》中既有视频资料又有文献补充,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能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

如果您对民族特色文化艺术感兴趣,还可以看到贵州省《水族习俗多媒体数据库》等15个多媒体数据库,《侗族大歌》等10个民族文化专题片。西藏也已完成了《八大藏戏》资源库和《西藏舞蹈艺术资源库》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目前正在建设《格萨尔史诗》专题资源库、红色资源《西藏红色歌舞》等。

(责编:方蕊娟、谢磊)


相关专题
·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