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他是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记航空报国英雄罗阳(上)

 
2012年12月01日14:02   来源:辽宁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951年6月29日,国营112厂在辽宁省沈阳市创建。这便是后来被称作“中国歼击机摇篮”的中航工业沈飞的前身。自此,新中国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航空篇章。

十年后的同一天,在陕西省西安市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给孩子起名 “罗阳”,“阳”,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个与新中国航空第一大型企业同一个生日的男孩,会在未来,用整整30年的生命托举起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

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就在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之后仅十几个小时,见证了中国航空实现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这一历史性时刻之后,身为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终于累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他是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歼-15舰载机行政总指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玉海哽咽着说。

“舰载机每次起降撞击的是他的心脏”

11月25日14时,在分别了整整17天之后,王希利终于见到了丈夫。这段时间,她总想劝劝罗阳,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太累了。可是,他实在太忙了,她一直没有机会和他说这句话。

这一次,她终于有机会跟他说这句话了;这一次,丈夫也终于肯听她的话,好好休息了。当王希利走进医院抢救室的时候,罗阳安详地躺着,只是此时,他的心脏早已停止了跳动。

“你太累了,你睡吧。”握着丈夫的手,王希利泣不成声。

是的,罗阳太累了。11月17日22时,刚刚率队参加完珠海航展的他飞回沈阳,没顾得上回家,便连夜赶到大连。 11月18日一大早,一架直升机降落在“辽宁号”航母上,从上面下来的是面带倦意的罗阳。把行李扔到030207号房间的床上,他连脸都没洗一把,一转身便上了塔台。

舰载机的每一次起降,罗阳的身影一定会出现在最近的地方;每次海试的间隔期间,他找设计人员、飞机测试人员了解飞机的状况;下午飞机返航后,他对舰上多个工位、对试验点进行全面监测。他还是舰载机机库的常客,详细研究歼-15舰载机正式服役航母后的维修、拖动等问题。航母上的勤务战士清楚地记得,整整7天,每个夜晚,罗阳房间里的灯几乎通宵亮着。罗阳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组组数据和他通宵思考的结果。

航母上的舰载机降落时,属于硬着陆,坐在飞机里的人感觉就像撞墙。哪怕出现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撞损航母,造成巨大损失。身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责任和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舰载机的每次起降,撞击的是罗阳的心脏。 ”中航工业集团沈飞副总经理苗玉华说。

“他是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曾与罗阳共事过的李玉海至今无法相信,当初那个大学里的排球主攻、400米冠军会这样猝然倒下。 “只有一个歼-15累不坏罗阳,他是一直在以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 ”

是的,罗阳实在是太累了。10月31日,一个重点型号在沈飞首飞成功,为党的十八大献上了一份厚礼。 11月3日,沈飞又一个重点型号成功首飞。不到4天的时间完成两个型号的飞机首飞,这创造了沈飞公司乃至中航工业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两个型号,罗阳都是研制现场总指挥,经历了与歼-15舰载机起降同样惊心动魄的紧张时刻。

奇迹的背后,是罗阳对自己生命的透支。过去整整两年时间里,他一直坚持在试验一线。“711”,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已经成了罗阳工作的常态。尤其是这一个月来,罗阳的疲劳强度达到了顶点,变成了“724”,即每天工作近24个小时。

航空工业有一个专业术语——累积损伤。再结实的飞机结构和材料,在接受重载荷后,反复受到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折断。72岁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原副所长施荣明说,罗阳在工作上一直就是这样拼命。 “罗阳的去世,就是累积损伤的结果。 ”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