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飞机的眼神像看自己的孩子”
罗阳的办公室陈设很简单,最抢眼的是各种型号的航模。在这些模型中,沈飞研制型号的航模,则是他最为珍爱的。
在“辽宁号”航母成功完成任务,快要驶抵大连港时,罗阳拉住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歼-15总设计师孙聪,两个人站在甲板上,共同探讨下一个型号的未来。这是孙聪与罗阳的最后一次交谈。
“我们不是在做事,我们是在从事一项事业。 ”罗阳曾经这样说,“航空报国是使命。 ”
也许是出身军人家庭的缘故,罗阳从小就对国防事业充满了向往。高考时,成绩优异的他没有报考清华、北大,而是选择了北京航空学院。
1982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罗阳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回忆起那段岁月,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又曾同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的方玉峰说,正是老一代航空人对航空事业的默默奉献让他和罗阳这批人坚定了“航空报国”的信念。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离职下海成为风气,罗阳和他的同事们选择了坚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防实力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我们,缩短了这种距离。 ”方玉峰说。
“沈飞是新中国航空的长子,长子就需要做出长子的样来。 ”罗阳在沈飞的同事们依然清晰地记得罗阳说这番话时那凝重的表情。
在罗阳的领军下,沈飞人做到了。作为我国重要的歼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歼-15飞机的成功研制,沈飞仅仅用了12个月,创造了世界航空史的新纪录。
航空部门副部门长王雪亮回忆,无论风多大,天气多冷,每次舰载机着舰后,罗阳都要亲自查看飞机状况。 “他查看飞机的眼神,就像是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当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起降后,一向不轻易表达情感的罗阳忍不住热泪盈眶,与刚刚走下飞机的飞行员紧紧拥抱在一起。也许在那一刻,是罗阳最幸福的一瞬间。
11月29日上午10时,罗阳同志的追悼会在沈阳举行。在沈飞,1.5万名职工坚守在工作岗位,用这样的方式为他们的好领导、好兄弟、好战友送别。当天下午,中航工业在沈飞召开了重点型号动员会。
罗阳在生命最后一刻还牵挂着的中国航空的未来,将在这里延续。 (记者/黄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