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考核:三年为周期,为出成果提供较大空间
记者:我们注意到,临沂大学在教学科研岗位竞聘的条件与考核方面要求很高,辞职的处长们也表示现在压力明显加大,怎样才能保证老师们完成这些指标?另外,如何让这些条件和指标更为科学、公正,而不是流于形式、功利色彩太浓?
韩延明:我们实行了动态管理、动态考核。科研成果的发表、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一个过程,为了使老师们的工作有压力也有动力,我们现在每年一考核,三年为一个周期,这样就为他们出成果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在考核指标体系方面,参考了很多大学的做法,也结合了我们学校的实际。虽然部分教授在我校学术水平属于较高层次,但与很多知名大学的高端人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在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的时候,有意识地做了一些调整。如我们在科研方面提出了“三步走”,逐步深化,不断提升。一是“铺天盖地”,动员全校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尽可能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二是“顶天立地”,顶天是指要有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和科技项目,立地就是要立足地方需求,主动搞一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转化项目;三是“上天入地”,上天即从事一些高精尖的项目研究,入地就是与厂矿、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进行科技开发。
我们正在深入,比如现代中药研究所就到了平邑县的金银花产地,教授博士们在那里设立了实验室,和当地人员一起进行研究。我们还派了10位科研院所的同志到各个县区挂职副县长、副区长,支持当地科研开发。我们这样的区域性、地方性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当然,教学科研的目标不能太低,所以我对科研提出了向五个高标准迈进的要求:一是发表高水平论著,二是争取高层次课题,三是获得高级别奖励,四是力争高额度经费,五是研发高科技专利。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单纯理解为去掉行政级别
记者:我们听说丁书记是全力反对高校“官本位”、强调“学本位”的,但您并不完全赞成高校“去行政化”的说法。你们怎样看待高校破除“官本位”与“去行政化”的关系?
丁凤云:我个人觉得,“去行政化”不是高校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与其高谈阔论“去行政化”,不如扎扎实实破除校内“官本位”思想,强化“学本位”地位。
韩延明:我个人的理解是,高校“去行政化”主要包括两个内涵,一是不能简单地把大学视为一个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二是在大学里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和手段管理教学科研工作。不应该把“去行政化”单纯地理解为去掉行政级别,大学应当依据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办学治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