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照照历史的镜子》;作者 王寿南;新华出版社
从春秋末期开始,封建制度逐渐破坏,王官世守的制度也随之逐渐破坏,各国国君为了谋国势之强盛,便竞用人才,使知识分子从政的兴趣愈来愈高,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都不讳言在寻找从政的机会,当时知识分子和孔子孟子同样情形的很多。
传统知识分子渴望有从政的机会,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解决生活问题。古代知识分子既不从事农业生产,又不经营工商事业,要解决生活问题除了教书之外,便是从政做官。常听人说,传统知识分子从政就是求取富贵,这是一种误解,富贵绝对不是传统知识分子的最初原意。孔子希望从政,但他的人生态度却是“富贵如浮云”。《论语?里仁》篇记载孔子的话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知富与贵的基本条件是得之以其道,从政做官在古代社会确是被人们视为“贵”,但古代官吏俸禄不厚,除非做到高官,否则要想做官而致“富”是不可能的。当然,只有一种情形不要做高官也能致“富”,那就是贪污,可是贪污而富却是得之不以其道,这当然不是知识分子从政的原意。《礼记?儒行》篇说一个儒者“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这说明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从政虽然在解决生活问题,但他们有更大的目的,那就是要实行“兼善天下”的抱负。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大学》一书里所讲修齐治平之道德最终的目的是“平天下”,是替天下人谋幸福,但其基础却是要求一个知识分子从自己本身的道德做起。知识分子从政的理想是要做到“修己以安人”,并非争取权利,从政是手段而非目的,但目的要透过手段来完成。所以,传统知识分子争取从政的机会,是希望藉从政来完成自己对天下应尽的一分义务。
中国古代自黄帝以来便建立了天子制度,在1912年以前,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民主政治,所以,政治权力系统一直是由上而下的,这种由上而下的政治权利系统,最容易演变成压迫人民、虐待人民的政治,人民的幸福便无法获得。传统知识分子为了防止暴虐政治的发生,便竭力提倡统治者对被统治者不仅有权利,也负有责任的观念,所谓“作之君,作之师”,君既兼师,君有统治人民的权力,师有教导和爱护人民的责任,一个好的君必然是受百姓敬爱的师。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开疆拓土的皇帝远没有爱民教民的皇帝的评价高,因为开疆拓土只表现了政治的权力,爱民教民却表现了道德的责任。传统知识分子为了要保护人民的幸福,对能尽到道德责任的君主总会给予较高的评价。
从孔子开始,传统知识分子一直都提倡德治主义,就是认为以德化民是政治的根本,法令的限制是政治的辅助。孔子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成为传统知识分子从政时的座右铭。所以,中国古代地方官最主要的工作是“教化”,被称为“父母官”,父母的任务不是向子女收税,而是教导子女、照顾子女。因此,政治上居于上位的人——从皇帝到地方官,负有很重的教育责任。作为一个教育的师长,本身的道德修养便不可不注意,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所谓“上行下效”,居于上位的人有以身作则的责任。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由德治主义而引出了身教主义。
德治主义可以产生两个结果。一是要求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便不至于发生伤害人民的暴政;一是希望老百姓也能重视道德,造成一个和谐安乐的社会。这两个结果都能为百姓谋取幸福,当然是具浓厚人道色彩的传统知识分子所祈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