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照照历史的镜子》;作者 王寿南;新华出版社
不过,从中国历史演变来看,中国自有可靠的历史记载以来,一直到清末都是君主专制的政体,从来没有出现过民主政治,而中国的君主又是握有实权的君主,不像近代英国的英王或女王只是一个虚位元首。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为古代政治上必备的东西,中国古代的革命很多,但是打倒了一个君主,起而代之的又是一个君主;推翻了一个王朝,起而代之的又是一个王朝,民主政治始终无法出现。在孙中山倡导革命,主张建立民国以前,君主的地位和存在几乎是不受人怀疑的。中国古代的君主在理论上说是受命于“天”,君主要受“天意”的监督,可是“天”只是一个抽象的观念而已。“天”并不能真的表示意志,“天”也不能真的控制君主。中国古代是有法律的,但是君主是超乎法律之上的,法律的对象只是臣民而非君主。中国古代的君主大概只受自己的观念、想法和良心的控制,观念、想法和良心都是出自君主的本身,外界并没有一种强制力可以驾驭君主。有人说汉代的君权要比宋代以后的君权为小,其实,汉代的君权和宋代以后的君权一样,都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只不过汉代的君主受自己观念和想法的影响,自动愿意接受大臣意见和部分法律的限制而已,于是便显得好像汉代的君权要小一些,其实,古代君权都是一样漫无限制的。自夏代以来,君位是世袭的,君位的世袭由于血统而不由于贤能,世袭的君主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不但不能保证必定贤能,而且往往有愈到后来愈愚劣的现象,我们大致可以分析一下古代世袭君主愈到后来愈愚劣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一)在生活享受方面:世袭的君主生于荣华富贵中,养尊处优,在体力和智力上都缺少磨炼的机会,使得世袭的君主在体力和智力上都不是一位强者。
(二)在心理上:世袭的君主自出生以后就被别人看成是一个特殊的人,只听到恭维和歌颂,极少听到指责和批评。一个人长期听到恭维和歌颂,极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那便是认为自己的确是个无缺点的伟人,等到这种错觉形成,任何的指责和批评都会被看成是对君主权威的挑战,是绝对不能忍受的,于是所有的指责和批评都会受到君主的处罚。同时,在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之下,整个国家都被看成是君主个人的私产。汉高祖刘邦即位后对他的父亲说:“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完全表露出君主以全国为私产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到清末的君主莫不皆然。一方面君主受到长期的恭维和歌颂,产生自视为“完人”的错觉,一方面又自视为全国政治经济的主人,于是最易形成自傲自大、离群孤僻的心理。
(三)在生活常识方面:世袭的君主自小即长于深宫,未与外间广大世界接触,于是不了解世事人情,甚至缺乏常识,言行难免幼稚可笑,指鹿为马的故事固然是赵高的奸猾,却也表现出秦二世的缺乏常识;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之言固然是惠帝智力低下,但也表示惠帝之不知世事,不知米与肉何者易得,何者价贱。
(四)在教育方面:古代世袭君主所受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畸形教育。一个学生,许多老师,这许多老师对唯一的学生又不敢强制或指责,反而要顺学生的脾气,既无考试,又无惩罚,如何能使学生有进步?教材都是古圣贤的遗书,全是教条式的格言,最易招致反感,对外又没有其他对手竞争,如何能引起学生好强争胜而求进步的心理?在这种畸形教育之下,作为太子的人能好好读书者真是百难得一。总之,由于过分的享受,心理的不正常,缺乏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和教育的失败,使得世袭的君主愈往后愈糟,大多数世袭的君主都是体力上和智力上的低能者,愚劣者。一个愚劣的人手握无限的权力,其结果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于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实际政治中的现象常是小人在位,上下争利,残暴百姓,这和理想的政治大不相同,甚至背道而驰。所以,在中国古代,政治的理想层面和实际层面是有距离的,并不是合而为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