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特写·侧记
大学老师深情回忆感人肺腑

罗阳成长故事透视杰出创新人才共同基因

2012年11月30日08: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基因四:感恩

搞工程设计,传帮带非常重要。

郑彦良1975年大学毕业留校,就住进了学生宿舍,罗阳他们商量个什么事,都是推门直接进来。

郑老师现在最遗憾的事情是,罗阳几次邀请他去沈飞,他都没去。“当老师的最大幸福,就是在远处看着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走,不能给他添麻烦!”郑老师认为,罗阳要腾出精力接待他就是给学生添乱。

有学生跟郑彦良开玩笑:郑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教会我们请客送礼,这可对发展不利。

“你就不是在这种浮躁环境里长大的,赶快回到业务队伍里来吧!”郑老师回敬他。

罗阳所在班的师资是这个专业历史上最强的。他的本科毕业设计是王浚院士带的,参与研究“工兵和地雷爆破设计的实验室”。在这个过程当中,他非常认真,出色完成了工作,“我们后面的工程施工完成以后,在1989年得到了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因五:内敛

“如果不是走得那么壮烈,罗阳会像其他从事军工的同事一样,默默无闻地走向八宝山。”一般在入学的第一堂课上,郑彦良会告诫自己的学生,入这一行,就别想出名,想出名就别入行。

罗阳在业务领域的贡献,郑彦良教授无法评价,因为很多还在保密期。很多人说,现在的学界、科技界浮躁追名逐利,而郑彦良说,“我们国防人、军工人不是这样的。”

罗阳做事不张扬。同学聚会见面那么多次,但大家既不知道罗阳已经是沈飞的掌门人、多个重要机型的设计者牵头人,也不知道他获得过航空金奖。

国防人就是这样的。郑彦良曾经拍过一张照片,一位研发人员摸着无人机尾,无限留恋,“就像嫁女儿一样。”但无人机还没有解密,很多80多岁的老科研工作者就要默默无闻地走完此生。这张照片也进入了保密档案库。

郑彦良教授这几天一直在总结罗阳昨天和今天的因果关系,他是体育委员,身体最棒,是班里提拔最快的同学,也最早离开我们。“这给人的刺激太大了”。

失眠了几天后,郑彦良给很多老师发短信,“告诉自己的同学,警醒自己,保重身体”,他告诉记者,“罗阳这样的人走了,国家损失很大。”(堵力)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特写·侧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