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临沂大学辞官当教授”后续:我们大学干部是为教授搬板凳的

2012年11月29日08:51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改革背景:明确顶层设计推动回归“学本位”

记者:临沂大学“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受到高度关注。读者很想了解,学校的一系列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丁凤云:2011年11月26日,教育部批复同意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为临沂大学,怎样办大学、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摆到了重要议程,真正要着力做的就是内涵提升。

怎样提升内涵?学校党委提出主要是三个方面:思路、平台、人才。思路决定出路,更名第三天,全校就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经过广泛讨论,我们确立了临沂大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建设一所“高质量综合性品牌大学”;提出“五年强特色,十年创一流”的战略步骤,确定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施“红色育人”和“国际视野培育”两大育人工程;提出了“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学术科研水平”的三大重点和“质量立校、开放强校、特色亮校”的三大战略,凝练了校风、校训、校标、校歌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标志。大政方针确定后,我们经过教代会充分讨论,明确了工作思路。我想,我们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的改革大致是在这样的背景与发展轮廓下展开的。

解决人才问题:让最优秀人才流向科研岗位

记者:高校强化内涵建设,人才是关键。有一种观点认为,普通大学、地方性大学人才结构上最大的问题是“有山无峰”,临沂大学是怎样解决人才问题的?

丁凤云:人才确实是制约内涵提升的瓶颈。在人才问题上,我们主要从三方面解决。第一步,去年暑期完成了管理干部竞聘。通过座谈,我们发现基层和教学人员认为学校对他们重视不够,机关的工资甚至高于教学科研人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党委、行政经过反复研究,出台了“导向科研、导向基层”政策。“两个导向”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让最优秀的人才流向基层和科研院所,为最优秀的人才特别是科研人员创造最良好的环境、给予最优惠的条件、实施最倾斜的政策。依据这一政策,一批顶层的、重量级的人才到了科研院所和基层单位,基层与机关处室的干部交流达到四分之三。这种交流改变了干部的思维定势,使大家迅速适应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要求。

第二步是加强中层单位和干部的考核。今年二月,我们出台了考核方案,运用公开述职、网上述评、民主评议、现场观摩、现场打分等考核形式,全校19969人包括1321名教师踊跃参加网上评议。这是临沂大学第一次用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方法考核中层单位和干部,考核结果进行排名,中层单位名次就是对位发布单位的顺序,也是中层单位领导开会的座次,同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极大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

第三步是今年七月进行的专业技术竞聘。竞聘涉及1882位教学科研管理教辅岗位的专业人才,党委出台了“导向教学、导向高层次人才”的竞聘原则,把去年的“导向基层”明晰为“导向教学”。“导向教学”就是让科研人员必须兼顾教学,机关内限制很严的“双肩挑”人才也必须兼顾教学;“导向高层次人才”就是待遇要导向高层次人才,学校设了特聘教授二级岗、三级岗,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岗位的待遇。“两个导向”政策出台后,8位现职处长主动写辞职书,要求到教学科研岗位当教授。我当时有点犹豫,但韩校长的话启发了我,他说“辞掉一个处长,多了一个重量级教授,带起一个学科,创建一个品牌,其价值意义更大”,所以我们最后下决心同意他们“辞官从教”。正如媒体报道的,这一举措对打破“官本位”、回归“学本位”起到了导向与示范作用。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