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石膏山改名为“仕高山”,寓意“凡到仕高山者,无官者可以入仕,居位者可以升迁”。然而,改名后的“仕高山”并没有保佑给其改名的始作俑者——山西省灵石县县委书记杨洪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相反,在改名后的一个来月,这位县委书记的仕途戛然而止,他因为腐败被检察机关查办了。(据11月7日光明网)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马上想到了前几年的一则旧闻:“江苏宿迁”的“骆马湖”要改名“马上湖” ,据说当时当地请了著名的风水先生“把脉”地名,认为“骆马湖”中的“骆马”二字和“落马”谐音,不改对当地官场的风水不利。而今天山西省灵石县的“石膏山”被县委书记一声令下而改名“仕高山”,虽然其也是打着“提高知名度、拉动旅游”的旗号,但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仕高”无非就是谐音“仕途高升”罢了——县委书记“钦点”的“仕高山”总让人觉得里面隐隐透出一股“官本位”的味道。据说,为避免议论,当地还凭空杜撰出来一个“历史典故”来增加改名的“依据”和“说服力”,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同时笔者也对那位“成也地名、败也地名”的“县委书记”佩服的“五体投地”,现在看起来这一切几乎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一出经典“案例”,其结局也令人哑然失笑。但反观类似的改名闹剧笔者认为,思想决定行动,官员热衷于“改地名”除了源于“政绩的冲动”外更是“官本位”的思想在作祟。
“官本位”的魔力究竟有多大?看看那些削尖了脑袋“往上爬”的官员们就知道了。一旦“官本位”的思想在他们的脑子里扎下了根,那就是“排除万难”也要争取的。有条件要“往上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往上爬”,当然,“出政绩”是一条往上爬的“捷径” ,而“提高知名度”又是出政绩的“捷径”,同样,改名又是提高“知名度”的捷径。这时候,这地名要不要改你说谁说了算?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改地名这样的事件并不缺乏成功的先例,像湖南的张家界市1994年以前叫“大庸”,四川的九寨沟县1997年以前叫“南坪”等等,改名以后,不可否认,它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笔者认为改地名这件事是要慎重决定的,绝非简单的凭某个领导的一个冲动的“想法”就要“马上办”,它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要看行政成本、看推广价值、看文化底蕴、看群众认可度等等,因为一旦搞不好几乎肯定的就会陷入“东施效颦”的尴尬,搞得自讨没趣,让人贻笑大方。而一个地方没有任何群众参与的“论证环节”,就大张旗鼓的去改地名,并且其初衷居然只是当地的某些官员为自己的升官发财讨口彩,讨吉利,这对于提高“知名度”会有多大的帮助?简直近于荒唐!这如何让人接受,令人信服?
所以,一言以蔽之,“石膏山”和“骆马湖”地名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某些官员“急功近利”和“官本位”的思想。一个地方的知名度要提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靠“领导”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做、去积累,因为只有靠这样“实打实”的工作取得的知名度才会真正被人认可,让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