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身份”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好务

重庆市巴南区一品街道金田村党总支部书记助理 谢勋
2014年01月16日14:5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张河南信阳市某小学家长会的照片,照片中的几十名家长很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少人已经是白发苍苍。改革开放35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群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其实,留守儿童群体就生活在留守家庭里,在这样的家庭,留守儿童只有隔代的老人代为照看,笔者认为,帮助留守儿童,就要从帮助留守家庭入手。

一是做好生产上的帮扶员。在日常的农业生产当中,不乏重体力活,留守家庭成员大多年老体弱,大学生村官要积极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团员等青壮年劳动力,在春耕、秋收等农忙时期着力帮扶村里的留守儿童家庭,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其次,因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有限,一些留守人员对于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起来有困难,大学生村官们要主动请农技专业人员和村里的种养殖专业户为他们讲解示范,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运用。

二是做好生活上的服务员。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更多的应该注重生活上的关爱。大学生村官要经常与乡镇、村社干部一道进家入户,关心他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上的问题,掌握他们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较为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要尽可能组织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对他们进行帮扶,开展助学活动等。同时,针对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屡受不法侵害的现象,可以多联系上级综治、司法、妇联等部门开展法律讲座,为他们免费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是做好思想上的知心人。目前,许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超过了70%,在一些空巢村,一个合作社原本有数百人,排除务工人员后往往仅剩下数十人。因此,留守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精神生活困乏、文化生活欠缺的问题。为避免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大学生村官们要时常上门,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当好知心“哥哥姐姐”,要主动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活动场所,组织他们在节假日期间开展趣味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以外的关爱。

(责编:权娟、杨媚)
我要留言
署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