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123”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山东省宁阳县文庙街道杜家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大学生村官 程勇
2012年11月15日10: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为积极响应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笔者认为可从增加农民收入、拓宽投资渠道、创新活动形式三个方面入手,坚持带动“一方”发展、实现“两腿”走路、用好“三种”资源,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一方”发展。只有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激发其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要提高“三农”政策的含金量。多渠道增加良种补贴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给农民送出更多强农惠农“大礼包”。二是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通过健全市场信息发布机制、提供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参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收入来源。三是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着力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同等地位。

拓宽投资渠道,实现“两腿”走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关键,要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在财政预算中划拨出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的专项资金,并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做到专款专用、公正透明。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通过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让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不差钱”。

创新活动形式,用好“三种”资源。为使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要坚持用好“一网、一屋、一院”三种资源。“一网”即远程教育网。通过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视频节目,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一屋”即农家书屋。要完善书屋基础设施配备,充实有关农技科普、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书籍,鼓励村民“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一院”即农家文化大院。要不断创新富有时代气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提升农家文化大院的档次,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逐步由“温饱”走向“小康”。

(责编:权娟、杨媚)
我要留言
署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