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市柘城县城西北6公里的岗王乡刘楼村,是一个有几百户人家的村庄,解放战争时期,因为邓小平在这里指挥中原野战军打响了淮海战役第一枪,在商丘市虞城县张公店歼灭国民党军181师近6000人,揭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而被载入史册。10月22日,本报特派采访组一行走访了柘城县,该县博物馆馆长张天军向我们介绍了邓小平在刘楼村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张天军介绍说,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取得济南战役的胜利,一举打破了国民党军的“重点防御”。同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乘胜部署淮海战役。蒋介石也拟定并构建了“守江必守淮”的战略体系。邓小平按照中央军委实施淮海战役的部署,率中原野战军在连克郑州、开封等陇海铁路线上的大中城市后,随后准备越过津浦铁路线,来到徐州、蚌埠之间,以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10月31日,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的第一、三、四、九纵队来到商丘市,进驻柘城县岗王乡刘楼村,随后在这里指挥了淮海战役的揭幕战。
“小平同志住在刘楼村村民刘宝善家,刘宝善曾经为小平同志烧过开水,并一起聊过天。”张天军说,中原野战军到达刘楼村的当天夜里,一辆汽车拐弯时,不慎辗坏了村民刘思亮家堆在路边的几块红薯,司机马上下车赔礼道歉,并如数给予赔款。当晚,小平同志住在刘楼村村民刘宝善家里,指挥部也设在这里。
刘宝善是地道的贫农,他家有坐北朝南的正房四间、东西偏房各两间,房顶是半草半瓦,院内有枣树、石榴树各一棵,小平同志就住在西偏房的两间里。刘宝善看他是位大首长的模样,就请小平同志搬到正房堂屋里去住,小平同志婉言谢绝说,“住西屋就给乡亲们添麻烦了,不必再动了。”
刘楼村80岁的村民张连生介绍说,解放军进驻刘楼村的第二天,时年15岁的他就看见刘宝善和另一村民家的院内分别伸出了一根无线电(天线),后来才知道那些天线是解放军的发报机的天线。
11月6日,也就是小平同志住在刘楼村的第六天,国民党军181师进驻商丘市虞城县张公店,着力构建集群式阵地防御体系,掩护国民党刘汝明部由商丘东撤徐州。为“割歼敌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砀山以西,以调动邱清泉第二兵团西援”,正在徐州东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华野主力,急调两个纵队南下。东进至商丘市夏邑、永城的中原野战军3个纵队也奉命急转北上,在商丘至砀山陇海铁路一线,对张公店地区之敌形成了包围之势。
11月7日晚9时,小平同志在刘楼村指挥中原野战军一纵,向张公店发起了猛烈攻击。中野一纵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于11月8日攻陷张公店,歼敌近600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及军需物资。
张天军介绍说,张公店战斗打响了淮海战役第一枪,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迟滞了国民党军东撤图谋,有力地支援了我军东线作战,并由此揭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11月10日,邓小平与刘伯承在柘城会师,一同离开商丘,到达安徽省宿县,以便于就近指挥部署淮海战役。
从刘楼村临走时,小平同志将他随身使用的瓷茶壶赠送给了刘宝善。10年前,瓷茶壶由刘宝善的儿子刘玉军无偿捐献给了柘城县博物馆,现已被鉴定为国家珍贵文物。
如今,刘宝善已经去世,他家的房子、院落还基本保持着原貌,墙壁上挂满了今年收获的玉米棒子,其院内的枣树和石榴树,见证着淮海战役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那段辉煌岁月。小平同志在刘家曾经使用过的床、桌子、椅子、木箱、香炉、水壶等21件文物,也已捐赠给柘城县博物馆保存。
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