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江西《党史文苑》

张瑞芳:《李双双》前后的我 (3)

口述  张瑞芳  采访  王  岚
2009年04月03日10: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总理和小超大姐都很喜欢《李双双》。1962年6月,我们带着这部片子出访日本,回到北京后,一天小超大姐约我去吃晚饭,总理见到我就说:“今天请你吃螃蟹,因为你拍了一个好戏。”我当时心中一喜,又不敢乱猜好在哪里?就试探着问:是不是正好配合了八届十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政策?总理有点不以为然地对我说:你不能完全这么看,这个影片在艺术上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你的表演也有新东西。听到总理对我艺术上的肯定,真是让我从心里感到欣慰!我演赵玉敏和赵秀妹时,总理就对我说:“你演了一个农民,又演了一个工人,都有点样子了。”这期间,我其实也为扮演现实人物有过抱怨,抱怨吃力不讨好,总理对我说:“演古人比演当前的人容易,因为没有人见过他们。演现实生活里的人不容易,因为人人都能看出他像不像。”可以说,在李双双身上,我的演技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为在总理眼里,我一直是进步的。而观众对我的评价,就象总理说的那样,结论是还算像的!

  1963年《李双双》荣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说明您在李双双身上确实下了不小的功夫。

  作为一名演员,努力演好每一个角色是最起码的,也是应该的。《李双双》在当时能留下这么大的影响,和这部电影是那个时代少有的一部尚属成功的现代题材影片有很大关系。不过,能获得全国各地那么多观众的普遍赞扬,也是超出我的想象的。

  记得那年我们带着《李双双》来到上海郊区的莘庄人民公社。

  听说《李双双》来了,社员们兴高采烈,很多人提前做好工作,纷纷赶到俱乐部,七八百个座位很快就坐满了。在放映过程中,人们不断发出畅快的笑声,很多社员在剧场里就赞不绝口。看完电影,有十几位社员又留下来谈了不少感想。

  这部反映我国农村人民公社新生活的喜剧片,受到社员们的同声赞好。他们认为影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主人公李双双热爱劳动、大公无私一心为集体的思想品质,正是我国先进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影片,可以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农民的集体生产的积极性。有位社员说:“我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电影生活真实,人物真实,演的就是我们庄稼人自己的事,看了很舒服。即使是落后的人物,我也要看。就拿喜旺来说,他爱劳动,只是因为有点怕吃亏的思想而不让妻子参加修渠;他自己没有损公利己的企图,但对别人贪公家小便宜的行为,虽然看不惯却又拉不开情面,不敢阻挡……像这样的人,在我们社员里还是常碰到的。”

  有的社员提出:“要向李双双学习!”认为双双有着先进农民的典型性格,她能坚持真理,不怕困难,不向落后势力低头,又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电影开头的一场戏,因为孙有婆拿了公社的几块桶板,双双就和她斗争。有位社员说,李双双这种热爱集体利益的行为真叫人敬佩。谈到影片中评工记分的戏,大家发言就更热烈了。一位女社员说:“我们生产队评工分时,像影片中大风被批评、不高兴转身就跑的现象也有。记工分是容易得罪人的事,人家提议让双双的丈夫喜旺来做,她不但没反对,还动员喜旺当记工员。这样高的觉悟是我们要学习的。”生产队一位女干部:“双双当了妇女队长,在评补助工分时,自己虽有困难,但坚持不要公家的补贴工分,这种大公无私的行为已经是很难得了,尤其是她反对给不爱劳动的副队长金樵补助,更是了不起。在这点上,我们往往还存在着情面观点。”

  好几位社员都谈到,李双双的可敬可爱,还表现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对丈夫她尊重、体贴,而在原则问题上却毫不含糊,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丈夫提高思想。有一位女社员谈到自己的切身体会时说:“坚持真理,不迁就落后,真不容易!像双双就是因为对喜旺进行批评,喜旺赶大车去了,双双哭了。但最后是喜旺终于认识到错误,她胜利了。而我呢?闹到丈夫差点要走,就再也硬不起来了。”说得在座的人哄堂大笑。

  所以后来我们曾经戏言:现在的演员戏多,过去的演员观众多。在第二届“百花奖”颁奖会上,郭沫若还给我题了一幅墨宝,郭老送我的诗句是: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竟学李双双。当年由郭兰英演唱的电影插曲《歌唱李双双》也是风靡大江南北。有几次,在北京的交谊舞晚会上,当这首乐曲响起的时候,总理总会向我走来,邀我共舞,这样的时候总会引起全场的一阵欢笑。周总理一边踏着舞步,一边哼着《歌唱李双双》的曲调,还一边说:“这歌词不好记,几段之间容易串行。”那样的时候,可以说是我感觉最欣慰的时候。

  拍完《李双双》后,您又忙些什么呢?听说那段时间您获得了一个绰号,叫“赵丹的政委”?

  “新侨会议”之后的一年,是文艺界气氛比较活跃的一年,也就是“文革”期间被重点批判为文艺黑线回潮的一年。拍完《李双双》回到上影剧团后,当时应云卫为剧团导演了夏衍的著名话剧《上海屋檐下》,赵丹导演了曹禺著名话剧《雷雨》。电影演员没有摄制任务时就排演话剧,这是个老传统,对内是为了不要荒疏演员的业务,对外则是观众特别喜欢近距离地看电影演员演话剧。我那时刚刚结束《李双双》的工作,就轻轻松松地去看《雷雨》的彩排。没有想到很快得到局领导瞿白音的通知,要我随话剧组立即去山东,担任演出队的领队,还幽默地对我解释,赵丹在艺术上“众望所归”没有问题,但组织纪律方面有时连自己都管不住,还要有个人专门管着他,这个职务只有你能胜任了。于是我就当了一回赵丹的专职“政委”,随团巡演,从那时起我就有了“赵丹的政委”的绰号。在山东演出时,我们总是被观众团团围住,演出前、散场后,剧院门口常常造成交通堵塞,后来不得不警车开道,车门直接顶着剧院门口的台阶,演员们才能顺利下车到后台,否则就不能保证正点开演了。回上海后,我的“政委”任务完成了,《雷雨》开始在长江剧场上演,场场客满。记得著名话剧导演黄佐临看了电影演员们演的《雷雨》后,曾说过:你们能否到香港去演出呢?
【1】 【2】 【3】 【4】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