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江西《党史文苑》

张瑞芳:《李双双》前后的我 (2)

口述  张瑞芳  采访  王  岚
2009年04月03日10: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您到上影后,拍了不少电影,在影幕上留下从影以来的许多的第一个,第一个工人形象(1954年,在上影黑白故事片《三年》中扮演纱厂女工干部赵秀妹),第一个民兵形象(1952年,在上影与八一厂合拍的黑白故事片《南征北战》中扮演女村长兼民兵连长赵玉敏),第一个母亲形象(1956年,在上影黑白故事片《母亲》中第一次扮演了一位革命母亲的形象),还第一次演了个喜剧人物,就是《李双双》中的农村妇女李双双,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李双双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里也有好多因素。1959年后,全国各电影厂都有点不敢碰现实题材的影片,原因就是怕把握不好挨批,觉得还是拍历史题材好,特别是古装戏比较保险。《李双双》几乎是当时唯一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戏中主角李双双是个性格开朗、是非分明、热爱集体的普通农村妇女,她一直斗争的对立面也不是什么阶级矛盾,而是乡里乡亲,甚至包括自己丈夫身上的落后思想和处世方式。这样的内容,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拍到一半就下马,还是拍完以后再挨批?

  现在的演员尤其是一些出了名的所谓大腕,常常可以同时接演几部戏。而您为了演李双双,从1961年7月9日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投入到河南林县的外景地,和当地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样的日子您觉得苦吗?

  《李双双》是部喜剧,但我们拍的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到河南林县拍外景,印象最深的是,吃得很艰苦,几乎一天到晚在喝南瓜汤和榨过油后的黄豆渣饼子。

  从1961年开始拍摄到1963年影片获奖,这期间《李双双》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听说当年拍完后在厂里只是作为一个中等片子看待的?

  《李双双》是1962年公映的。事实上,在拍《李双双》之前的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同时,文化部也在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会议研究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如何改进文艺工作领导等问题,史称“新侨会议。”周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前一个会上提出《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草案)》,史称“文艺十条”,后一个会上提出《文化部关于加强电影艺术片创作和生产领导的意见(草案)》,简称“电影三十二条”。在这次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特别号召电影要创“四好”,就是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好。而故事好成为被着重强调的一个方面,这样一来,“典型人物”的塑造,就成为电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那就是既要把握政治上的平衡,还要在艺术上表演精湛。我们拍《李双双》的时候正好是在这当口,虽然说不上是“新侨会议”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把这部电影看成是这次会议精神正确的一个佐证。

  “新侨会议”后,直到1964年,电影生产又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先后拍摄了一批好片子,如《甲午风云》、《阿娜尔罕》、《燎原》、《冰上上的来客》、《早春二月》、《红日》、《白求恩》、《霓虹灯下的哨兵》、《农奴》、《英雄儿女》等等,还有好多。后来,被称颂一时的“中国二十二大明星”,其实也是这个时候的产物。

  影片是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背景的,在那样严肃的时代背景下,却用轻喜剧的手法来表现当时农村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您演起来觉得有压力吗?

  当年按照作者李准的要求,双双的性格就是要豁得出去,可是等我甩开膀子要豁出去的时候,导演鲁韧首先就紧张了,不时地提醒我,悠着点,悠着点!当时我们大家的心态可以用“火烛小心”四个字来比喻,前提是宁可温点,千万不要因为强调喜剧效果而落得个“丑化劳动人民”的罪名(由红代会北京电影学院井冈山文艺兵团、江苏省无产阶级革命派电影批判联络站、江苏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1968年1月发行的《毒草及有严重错误影片四百部》中的批判词为:抹杀阶级斗争,宣扬人性论)。因此在每个镜头前,到最后往往是采取最保险的方案,演起来真不爽,真是难受。好在影片公映前,拍了一段预告片,当时刚刚从学习毕业的吴贻弓在给导演做助理,他支持我放开来演,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双双又气又恨的捶打喜旺,“打败”喜旺后又哈哈大笑。后来影片中几组喜剧味较浓的镜头,原本是作为预告片用的。

  周总理也很关心、喜欢《李双双》。
【1】 【2】 【3】 【4】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