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江西《党史文苑》
毛泽东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谈领袖养生 (3)
李光彩
2009年11月11日11:43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谈领袖养生 (3)--期刊选粹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家侯波:与毛主席在一起就是养生
笔者早已与侯波老人的儿媳约好去拜访侯老的时间。临行,天公不作美。早上起来大雨不断,但已与老人约好怎能失信?于是,我冒着大雨乘车向老人住处驶去。到家中一见面,阿姨就开玩笑地说:“今天下这么大雨,以为你们不来呢!好,风雨无阻啊!”我说:“这都是老前辈的革命斗争精神在感召着我们,这点小雨不算什么。”
阿姨热情地请我们进入客厅,古香古色的屋内,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客厅左边是一排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类书籍,其中有两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一张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门到侯老和徐肖冰老人家中看望二老;另一张是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徐肖冰老人。正是因为二老对中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新闻电影摄影事业的巨大贡献,所以才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敬重和关心。毛主席在延安的大部分经典历史照片都是徐肖冰老人拍摄的。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部分经典历史照片是侯波老人拍摄的。两位老人曾经用摄像机和照相机记录下经典的历史瞬间,成为永恒的珍贵历史资料。
片刻,阿姨搀扶着侯老慢步走入客厅。一见面侯老慈祥地笑了,我快步上前搀扶着侯老坐下。虽然侯老今年已86岁高寿,耳朵还有点背,但那双眼睛还是那么的有神。侯老和善地请我们坐下。我深切地问侯老最近身体的状况,老人说,“好,儿子和媳妇很孝顺,天天要麻烦他们照顾我。”说话间,侯老的儿子捧出一本大而厚重的相册,请我们看。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欣赏,前半部拍摄的是解放战争时徐肖冰老人的经典摄影作品。这些照片都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记录重要历史时刻的宝贵资料,倍感亲切和珍贵。侯老和她的儿子一一翻给我们看,并为我们详细介绍照片上的人物和历史背景。老人的记忆力虽然已经大大减退,但对那些辉煌的历史记忆丝毫没有减弱,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话匣子一打开,对于自己参加革命后的非常经历,娓娓道来:
侯波,1924年生于山西省夏县一个阎姓家庭,后来曾用名阎锋,“侯波”是她到延安后取的名字。由于家里发生了一系列悲惨变故,侯波13岁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8年,14岁的侯波与自己年龄一般大小的几个人从山西中条山一路走到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延安后,她被组织分配到保卫处工作。由于年龄太小,经组织批准,她进了安塞县吊儿沟边区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侯波考上了延安中国女子大学。1941年8月,女大和青干校、陕北公学等合并成立延安大学,侯波转入此校。毕业后,她先进入中央医院做护士,又去妇女合作社工作,还被派到附近农村做群众扫盲工作。1941年夏天,在中国摄影业上已作出一定贡献的徐肖冰,经人介绍认识了刚进入延安大学的侯波。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1942年2月,26岁的徐肖冰与18岁的侯波在清凉山下电影团的窑洞里结为夫妻。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从延安抽调大批干部去东北从事土地改革和剿匪,侯波夫妇亦在其中。组织上任命侯波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科长。刚开始对摄影一知半解的侯波,在东北那些年中,与制片厂的工人、技术人员朝夕相处,学到了不少摄影技术,加上徐肖冰的点拨,她很快就掌握并熟悉了这门技术。1949年中央领导人搬进中南海后,侯波就被提升为中南海的摄影科长。
侯波是上天安门城楼的唯一女摄影记者。她拍下了开国大典上很多经典的历史照片。之后,作为中南海专职摄影记者的侯波就开始跟随毛泽东行走于大江南北。1961年夏,侯波离开中南海去新华社工作。临行前这一别,竟成了侯波与毛泽东最后一次近距离地面对面说话。
当我们正津津有味地欣赏这些经典照片时,一张新奇而陌生的照片跳入我的眼帘。这是毛主席与侯老、徐老的合影。毛主席与身边工作人员合影是很正常的事,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毛主席作为国家领袖为什么站在左边,而不是站在中间呢?正当我思考时,侯老主动地给我们讲起了这里面感人的故事。
侯老深情地回忆着:
“1949年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搬进中南海后,我被提升为中南海摄影科长。其实这里就只有我一个光杆科长。当时因为工作需要,徐老和我也搬进了中南海,与领袖们做起了邻居。这年春天,徐老和我及新华社的摄影记者陈正清等在香山拍摄毛主席会见苏联代表团的过程。
“会议结束,送走客人后,毛主席招呼我和徐老等谈了一会,又主动地提出和我们合影。我们一听,兴奋得不得了!这对我们来说真是想不到的好事、幸福事!
“当我们请主席站在中间时,他却谦和地对我说:‘你站中间……’对于我这个二十五六岁的摄影记者来说,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站中间的。这时,主席笑着说:‘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于是我只好站了中间。
“这张照片拍出来之后,我一直小心地保存着,从未拿出来让人看,一直珍藏在家中。照片真情地体现了毛泽东‘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观点,对于我们妇女来说,是莫大的关爱和荣耀。”
之后我们又看到了1952年刘少奇、王光美及其孩子的照片,侯老也是站在中间。还有一张是周总理夫妇在西花厅与摄影界人士共进午餐后的合照,总理和邓颖超都是站在众人两边。
经历这些,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领袖为什么伟大,凡人为什么不凡?透过侯老的眼睛,我看到了她对领袖们深深的敬意,对逝去日子的美好回忆。
今天的最新健康学研究成果表明,美好的回忆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侯老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与毛主席在一起,就是很好的养生!
当我问到毛主席的养生时,侯老潸然泪下。
现在社会环境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开始越来越注重养生之道时。作为一代领袖毛泽东,人们对于他的养生文化也是充满好奇。众所周知,他从青年到老年一直酷爱游泳、登山等体育运动。但对于其他方面我们却不甚了解。带着这个问题,便向侯老请教主席的养生之道。当问到这个问题时,侯老激动地说:“主席的生活极其简单,吃东西也少,工作起来有时一天就吃一餐,这一餐不像我们今天吃的大餐。他吃得很简单,工作十几个小时,饥时就冲吃些麦片,辣椒就是菜了,吃饭后不像现在人要吃水果……”
说到此,侯老突然哽咽起来,接着说:
“他老人家那时不像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他没有享一点福。当时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蒋介石留下的是个烂摊子,一切要从头开始。为了勤俭建国,老人家先从自己做起。看主席生活太苦,工作人员就给他搞些水果吃,还分给我们大家吃,分给其他领导人吃。
“三年自然灾害时,老人家七个月一口肉也没吃。生活也没有规律,工作起来就没日没夜。大家都知道主席是要晚上办公的,因为晚上安静,还有就是全国各地文件一般到晚上才能到,其他领导人基本也是这种情况。老人家对茶和烟不离,茶可以提神,烟有助于他思考问题。毛主席对茶和烟的爱好也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就像他特别提倡国民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为了更有保障、更好地工作。主席的生活是不拘小节的。有时吃完卫士给他准备的水果后,连手也不擦,就在自己裤子上磨一磨。
“他是大事决不糊涂,小事从不上心。跟他在一起给人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我第一次近距离见毛主席时,特别紧张,主席问我是哪里人,徐肖冰说我是山西夏县人。主席对我笑着说:‘你还是关云长的老乡啊!’听主席这么一说,我的紧张感就消除了。我不无自豪地对主席说:‘在延安时我就见过您,还听您讲过大课呢!’主席说:‘你是吃延安小米、喝延河水长大的,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啊!’”
说到此,侯老潸然泪下,激动地说:“这句话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永远不会忘记他老人家说的这句话——你是吃延安小米、喝延安水长大的,要好好为人民服务。”
对于毛泽东养生之道的了解,既让笔者震撼,又让笔者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深深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伟大!与其说他有养生之道,不如说他活着就是为了人民。心中没有了人民,生不如死。这对于我进一步完善毛泽东伟人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为青年毛泽东特型演员,河南焦作市艺术学校影视表演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1】
【2】
【3】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