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党史纵览
邓小平与安徽农村改革 (3)
聂皖辉(安徽)
2007年04月05日08:28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邓小平支持安徽农村改革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为什么对安徽的农村改革始终给予热情支持呢?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何在呢?
首先,农村改革是经济改革的先导,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能为全面经济改革提供借鉴。邓小平认为,我国的改革必须从经济方面着手,首先又从农村开始。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邓小平说得很清楚:“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正因为如此,邓小平考虑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计时,首先把眼光放在农村改革上。
第二,农村改革是使农民摆脱贫困、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途径。邓小平认为,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他说,“长期以来,我们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平均只有一两亩土地,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农村一搞改革,一搞承包责任制,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可以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邓小平说:“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
第三,农村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包产到户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家庭经营这种形式比较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有利于全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这样一个大的国家,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必然要求经营形式的多样,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选择。邓小平在农村改革遇到阻力,围绕姓社还是姓资议论纷纷的时候,旗帜鲜明地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
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重要谈话中,邓小平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对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他说:“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期不得不退回去,退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有些地方把原来规模比较合适的生产队,硬分成几个规模很小的生产队。而另一些地方搞并队,又把生产队的规模搞得过大。实践证明这样并不好。”邓小平所持的态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态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符合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根本利益的态度。
第四,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时刻关注农民的呼声,尊重农民的发明和创造,对农民的积极性要保护,要支持,不能泼冷水,更不能压制和打击。邓小平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五,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再造了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结构,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所说的第一个飞跃,正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肯定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史纵览》授权人民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
【2】
【3】
来源:
zzzzzz
(责编:蒋荣华)
相关新闻
·
李德生在动乱岁月(连载八)
[2007-04-04 09:40:54.036087]
·
国民党“铁马雄师”第五军葬身淮海战场
[2007-03-30 08:14:06.683358]
·
李德生在动乱岁月(连载四)
[2007-03-30 09:21:21.302321]
·
李德生在动乱岁月(连载五)
[2007-04-02 10:08:06.515462]
·
李德生在动乱岁月(连载七)
[2007-04-02 10:11:41.861792]
·
方之中:从潇湘大地走出来的文人武将
[2007-04-04 08:12:40.012305]
·
刘亚雄抗战中创下三个“第一”
[2007-04-02 08:29:58.433453]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