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鞍钢——英模辈出的地方 (3)

2011年11月28日09: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鞍钢——英模辈出的地方 (3)

  每逢星期天,王崇伦家门前都停着一排自行车,各厂矿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装大王”纷至沓来,他们在一起切磋交流,研讨技术攻坚。在技术协作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碰到技术上解决不了的难题,都“到鞍钢找王崇伦去”

  王崇伦:创新的榜样

  伴随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鞍钢也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鞍钢诞生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全国人民都特别熟悉的劳模-王崇伦。他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与时间赛跑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共和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鞍钢重任在肩。就在生产任务异常繁重,时间十分紧迫的时候,鞍钢的矿山一线却出现了紧急情况,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卡动器而被迫停止作业。十万火急的试制任务落到王崇伦所在的机修总厂工具车间。卡动器是凿岩机上最易磨损的零件,虽然体积还没有拳头大,但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车、插、铣、渗碳、淬火等12道加工工序,制作精度要求非常高,当时国内尚无厂家能生产这种备件。

  卡动器的试制刚开始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第一道工序的车床虽然只需要45分钟就能加工一个,但第二道工序插床加工一个却需要两个半小时。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插床工忙得满头是汗,可机床前积压的待加工件却越来越多,负责后序加工的铣床、磨床工只能干干停停。一天下来,只能制作四五个卡动器,这样的生产进度与矿山生产的迫切需要相去甚远。“等米下锅”的各个厂矿干脆派专人守在工具车间,加工完一个卡动器,立即送往矿山。偏偏在这时,车间又接到为凿岩机试制第二种常用备件——反螺母的任务。这又是必须经过插床加工的活儿,一时间,插床前积压的待加工件多达上千件。

  插床的低效率让全车间的人都绷着脸,此时没有加工任务的刨床却闲置在那里。王崇伦心急火燎,他吃不香、睡不着,不管干什么,大脑里面总是在构思着改进插床生产的事。终于,一天晚上,在整理技术资料的时候,一张刨床代替铣床加工拉杆的现场照片,让王崇伦突发灵感,一个大胆的构想产生了……半个月后,双颊深陷的王崇伦把特殊的工具胎图纸展现在车间领导面前:这个工具胎外壳酷似一台电动机,由40多个零件组成,卡动器、反螺母待加工件都可以固定在套子中,旋转360度,可任意选择加工角度。原来插床一次只能加工一个工件,现在工件放置在新设计的工具胎内,刨床可以成摞切削,就像穿糖葫芦一样方便。车间主任和技术人员看了图纸都对王崇伦的奇妙构思赞不绝口。

  在领导和工友们的支持下,几天后,一个长500毫米、直径200毫米的工具胎被安置在王崇伦的刨床上。试车这天,数百人前来观看。当第一批工件加工完毕之时,计时人宣布:加工一个卡动器耗时45分钟;更让人震惊的是,以往加工凿岩机的40多个零件,每加工一种零件都得制作一套专用的卡具,而这一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王崇伦创造的这一独特工具胎被命名为“万能工具胎”。凭着创造的激情、娴熟的技艺、灵动的双手,正值技术革新巅峰状态的王崇伦屡破卡动器加工纪录,由开始的45分钟缩短到30分钟,最后缩短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倍。

  “万能工具胎”的发明并不是偶然的,此前王崇伦已经是车间出名的“革新迷”。在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时,他一反常规改进了刀的角度和卡具,工效提高了4倍。在加工出油口工件中,他改造卡具,使效率提高了10倍。从1951年12月开始,在17个月中,他就实现了重大技术革新8项,凭着“万能工具胎”,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1953年,他完成了 4年零17天的工作量,被评为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由此,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这年,他只有26岁。

  技术革新的“联络处”

  1954年初,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全国工业战线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来到北京参加座谈会,王崇伦找到了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等全国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提出联名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王崇伦的想法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于是,由王崇伦执笔起草的联名建议信很快送到了全国总工会。当年4月,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

  在技术革新的实践中,王崇伦感到能工巧匠搞革新、攻难关虽然各有所长,但由于工种的不同,造成客观上的局限性,使一些本来能够解决的技术难题久拖未果。由此,他萌生了开展技术协作的想法。1959年初,他找到老英雄孟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两位忘年交劳模产生了共鸣。经过两个人的精心筹划,年底,鞍钢成立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队伍,人数达1500人。

  王崇伦又开始了不同寻常的奔忙。每逢星期天,他家门前都停着一排自行车,各厂矿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装大王”纷至沓来,经过一番切磋交流,一场场技术攻坚战很快打响。他的家成了鞍钢技协骨干最热闹的“联络处”。在发展壮大技协队伍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连十”、“滚雪球”的办法,即要求每位鞍钢公司级的能工巧匠年内联络10名本单位的能工巧匠加入技协队伍。在技术协作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碰到技术上解决不了的难题,都“到鞍钢找王崇伦去”。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三年困难时期,大型轧钢机轧辊被停止供应,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在这紧要关头,王崇伦与孟泰主动请缨,承担组织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在他俩的领导下,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技协积极分子众志成城,从炼铁、炼钢到铸造形成一条龙跨厂际联合攻关。历时一年之久,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解了燃眉之急,也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

  接踵而来的技术攻关成果对有志于革新创造的工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到1962年底,王崇伦领导的鞍钢技协队伍已有1.5万多人,车、钳、铆、电、焊等工种齐全,设计、施工、抢修配套成龙。这支具有高度主人翁精神和精湛技艺的队伍不仅为鞍钢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和技术改造中遇到的难题,还应邀为鞍山市乃至辽宁省、东北地区的许多生产厂家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生产难题,为鞍钢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王崇伦是与老英雄孟泰同时代的鞍钢劳动模范,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王崇伦与孟泰一起被誉为“永远的鞍钢功臣”。王崇伦的事迹鼓舞着鞍钢几代人,他的创新精神也成为鞍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鞍钢几代人的传承,形成了具有鞍钢特色的创新文化。


【1】 【2】 【3】 【4】 【5】 【6】 【7】 【8】 

   
 
(责编: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