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
期刊选粹
>>
中华魂
>>
每期精选
新中国装甲兵事业的奠基人许光达 (3)
何立波
2009年07月13日16:33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中国装甲兵事业的奠基人许光达 (3)--期刊选粹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为坦克国产化呕心沥血
研制生产出性能先进的国产坦克,一直是许光达的理想和追求。为此,他殚精竭虑,费尽了心血。早在1951年9月,许光达就向中央军委提出:“我们国家是必须要有坦克制造厂的,五年或十年完成。”根据许光达的建议,我国在“一五”计划中筹建了第一个坦克制造厂617厂。许光达多次到该厂视察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1956年,许光达为首的装甲兵党委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在今后十二年内(1956—1967年)发展坦克的研究项目之意见》,被列入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从此开始了新中国坦克、装甲车辆国产化的创业历程。1957年,许光达两次向中央军委写信,提出对发展坦克工业,实现陆军现代化的意见,建议加强步兵机械化的比重。许光达在信中指出: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差,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自己的坦克,虽然有苏联的帮助,仍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现有的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建议计委明确给二机部以1959年出车的任务。许光达的信,受到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
1958年夏天,许光达到南方的某坦克部队视察。随行人员告诉他,试制的国产坦克正在这里作高温条件下的破坏性试验,以便取得需要的数据。听到这个消息,他高兴极了,兴冲冲地赶到了试验现场,看着、摸着坦克,许光达就像母亲看到了自己的亲生婴儿,脸上满是笑容。多么不容易呀,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生产的坦克。许光达想登上坦克亲自驾驶,试验员和陪同人员都极力劝阻。南方的夏天,气温高达摄氏三十七八度,人在车外都感到酷热难忍,许光达那么大年龄怎么能受得了坦克舱内的高温啊?更何况这是试制坦克,性能不稳定,而且现在又是做破坏性试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司令员出了事,谁负得起这个责?陪同人员极力劝许光达不要试,要试等以后新车定型后再试。许光达却轻松地说:“没关系,我这个司令员亲自摸一下国产新坦克的性能,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定型新车不是也有点帮助吗?没什么可担心的。一会儿,你们当中谁有兴趣,也可以试试。好不好?”许光达钻进了坦克。坦克发动了,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随即隆隆朝前方冲去……许光达驾驶着坦克,亲身体验了国产坦克的各种性能,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当他脸色发白、挥汗如雨地钻出驾驶舱时,兴奋地喊叫起来。而其他人那一直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技术和原材料被全部封锁,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此时,我军的坦克制造工业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8年12月,我国第一台自行制造的T-54A型中型坦克出厂,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这种坦克被命名为59式中型坦克。从此,装甲兵的武器装备走上了国产化发展道路。1959年,国产坦克开始装备装甲兵部队,并参加了建国10周年阅兵。当坦克车队隆隆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毛泽东紧握着许光达的手,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
多少年来,人们对许光达的这一远见卓识深深敬佩。兵工厂的工人们为了表达对许光达的敬仰之心,特意制作了一台国产坦克的模型,装在玻璃罩里送给了许光达。这台坦克模型被许光达摆在了书房最为显眼的地方,它始终伴随着许光达,直至走完人生的旅程。
进入60年代后,我国又自行研制投产了轻型坦克、水陆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并相继装备部队。这说明,人民装甲兵已从依靠缴获敌人坦克,发展到自行研制坦克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从1962年开始,中央军委开始对人民装甲兵的编制体制再次进行调整,并将原来的独立坦克部队按装备性质整编为“中型坦克团”、“重型坦克团”、“轻型坦克团”、“重型自行火炮团”和“水路坦克团”。1967年至1969年,又将大部分师属坦克团集中编为坦克师或独立坦克团,形成了以独立坦克部队为主的新体制。至此,经充实装备后的坦克师所拥有的坦克数量,业已达到发达国家军队中等规模的师、团水平。
在此期间,人民装甲兵还经历了两次边界自卫反击战的锻炼和考验。实战证明:人民装甲兵已发展成为一支能攻能守、不可忽视的铁甲雄师。
【1】
【2】
【3】
【4】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