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福建党史月刊>>每期精选

刘亚楼与《东方红》 (3)

钟兆云
2010年05月26日08: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最后排演中,只要能抽出时间来,刘亚楼几乎场场都到。这对演员是个极大鼓舞。刘亚楼和文工团导演并排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对每一个表演动作,对每一句唱词,他都认真地揣摩,发现问题马上告诉导演。有时还特意趟到乐池或礼堂后排,了解乐队是否压唱。他说:乐队伴奏要强调“伴”字,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搞“自杀”政策。排练告一段落后,他站在台上给大家即兴讲评,提出修改意见。演员们亲切地称他为“司令员级的导演”。这在全军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

  经过精心苦练,终于可以和军内外广大观众见面了。该取个什么名字呢?刘亚楼本来定作《光辉的历程》,但军中有人反映空军“好大喜功”,只好忍痛割爱舍之不用。牛畅建议叫《东方红》,刘亚楼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敲定叫《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名称既定,刘亚楼指示牛畅带团赴上海公演。在上海一演就是两个月,场场爆满,轰动申城。

  剧团载誉而归。1961年八一建军节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公演,更是盛况空前,连演8天,场场爆满,观众达两万多人,观众对演出的反响十分强烈,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同志更是连声叫好。以后又招待演出多场。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彭真、李富春等领导人先后亲临观看。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剧照、歌曲和评论文章,称之为“革命历史的颂歌”、“激动人心,亲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传统教育”。

  为祝贺演出成功,空军党委特地请剧组吃饭。刘亚楼还叫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广泛收集反映和意见,要求文工团下工夫千锤百炼。该剧经修改后,于国庆节在民族文化宫礼堂公演,中央、北京广播电台竞相播放。其中《十送红军》一歌,很快在北京继而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这年底,应上海市委邀请,剧组赴上海演出。从12月25日演到1962年2月14日,演出40场,观众达7万多人。尔后又赴西安、张家口等地公演,普遍受到赞扬。

  1962年5月,怕光、怕风、平时极少看演出的林彪也亲临观剧,提出三条意见:一、这是对部队搞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二、各大军区文工团都要照空军的样子排演;三、八一电影制片厂要给这个剧拍电影,要拍彩色的,那么多红旗、红袖标、红缨枪,黑白的不好看嘛。林彪指示下达后,当时每年仅有一部进口彩色胶片的八一厂,将原计划用于拍摄故事片《农奴》的彩色胶片让了出来。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神州大地引起了强烈轰动,尤其是它的艺术形式,更是令人刮目相看。该剧开了大型歌舞艺术先河,只是在当时,国内舞台还没有“音乐舞蹈史诗”这一名称,究竟将它归于哪一类剧种,首都文艺界曾引起过一番争执。称它是歌剧、舞剧、歌舞剧、大合唱,都不太贴切,有人称之为“四不像”。彭真表示:四不像就四不像,非驴非马,骡子更有劲。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能唱红全国,除了刘亚楼的幕后“导演”,还跟他发现人才有密切关系。1961年初,刘亚楼在杭州开会期间,在篮球场瞅见了空政文工团的男高音歌唱家秦万檀,立时就有了个想法,马上把秦万檀叫到跟前,要他不能光唱歌不跳舞,也要学一学跳舞。秦万檀顿时愣住了,要知道,独唱演员历来都是在台上做几个动作,比划比划而已,由一群姑娘小伙在旁边帮着跳就行。他道出了难处,诸如学舞蹈一般是十几岁前,自己已过30了,甚至还把自己的体形不如舞蹈演员苗条等原因都说出来了。可刘亚楼却认定了这事,商量的语气变成了命令的口吻:你找舞蹈演员李光教你跳舞。

  司令员叫练,秦万檀焉敢不练,何况空军上下都知道,从枪林弹雨出来的司令员,不仅在战场上名声赫赫,在舞场上也独领风骚,对舞蹈并不外行。

  刘亚楼让秦万檀在剧中跳舞,绝不是花拳绣腿,而是要真下功夫的。秦万檀在舞蹈演员李光辅导下,天天早晨跟着舞蹈队练功,后来在《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里面就用上了。在全剧中,秦万檀又唱又跳又表演,从《西江月·井冈山》、《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到《延安颂》,从独唱、领唱到二重唱,从井冈山时期唱到延安时期,唱了十几首,从头唱到尾,从头跳到尾。

  当八一厂拍摄电影时,导演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想换主角,可换了几个人,都不如秦万檀唱得好,换人之事只好作罢。没多久,导演又觉得秦万檀的银幕形象不甚理想,想把本厂走红的电影明星王心刚换上去,让王心刚表演,光张嘴不唱(套用现在的行话,即假唱),由秦万檀躲在银幕后唱。刘亚楼听说后,坚决不干,生气地说:我们空军的东西,干嘛叫别人来演!王心刚又不会唱,还叫秦万檀唱!这一发话,谁也不敢再提换人的事。表演唱在全国公演近百场,仍在不断修改、补充内容,以求精益求精。直到1963年八一厂将它拍摄成电影艺术片,才算定型。

  谁也不曾料到,这部曾被首都文艺界某些人称为“四不像”的舞台艺术作品,以其史诗般的艺术风格和磅礴宏大的气势,对中国的歌舞表演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62年,上海市委要求文艺部门,按照空军的思路,编排出一台规模更大的节目,定名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上海市委文化局找到牛畅,要去了剧本,然后集中了上海和华东数省的五六百名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排练,时间跨度延伸至“大跃进”。

  周恩来看过空军和上海的两场大歌舞后,萌生了一个念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建国15周年的临近,需要有一台规模更大的文艺节目,来迎接1964年的国庆盛典。因此指示不仅要把已拍成电影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全国放映,还要在此基础上,搞一个更完整的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歌舞,这就是后来的《东方红》。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总政文化部。刘亚楼表示:排《东方红》,空军全力以赴,要人给人,要枪给枪。于是牛畅担任这部大型歌舞演出筹备组副组长,张士燮参加《东方红》领导小组下设的文学组,参与创作排演。空军《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设计张敦仁担任了《东方红》的舞美设计组组长,空政文工团还派出60多位演职人员参加舞蹈等组。为了统一创作思想,《东方红》剧组的创作人员看了一星期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电影,后来采用了其中包括《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南泥湾》等在内的10多首歌。

  大型音乐歌舞剧《东方红》取得了巨大成功,总导演周恩来在总结会上对空政文工团付出的辛勤劳动予以肯定,他特别提到:《东方红》是在空政文工团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上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两个歌舞的基础上创作排演出来的。
【1】 【2】 【3】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