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福建党史月刊>>每期精选

刘亚楼与《东方红》 (2)

钟兆云
2010年05月26日08: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960年底,刘亚楼访问朝鲜归来,还没歇口气,就把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歌舞团团长牛畅叫来,一见面就说:我告诉你牛畅,你们歌舞团不要一天到晚老是唱些个有气无力的歌。我在朝鲜空军的一个大机库里,看到三千名人民军将士演了一出大歌舞,叫《三千里河山》,很有气势,很鼓舞人心。贺老总和罗总长也表示赞赏。我把他们的节目单都给你带回来了,你拿回去好好看一看。我们空军要带头,拿出一部反映我们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歌舞剧来。

  牛畅明白,这个以严厉、果敢、好胜著称的将军,是在给他下了一道战斗命令。他静静地听着将军说下去:我们的同志不了解革命历史,不懂得艰苦奋斗,你们文工团就应多唱一些革命歌曲,让同志们重温一下我军走过的艰苦历程,这是有教育意义的。一唱起那个时候的歌曲,立刻会使你回忆起那些值得珍惜的战争年代。它会给我们力量去奋勇开拓未来。素材和歌曲尽量用以前的,用当年的歌曲反映当年的历史嘛。如果没有那么多歌,就用主席的诗词作曲。牛畅你听着,3个月以后一定要拿出我们自己过硬的东西来,到时我要来看你们的演出。

  刘亚楼军令已下,牛畅深知就是头破血流也要完成这个命令。回到团里,他立即牵头组成一个8人创作组,去执行这个特别的命令。

  根据刘亚楼的设想,牛畅提议作品的基本结构是把秋收起义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期中,流传较广、代表性强、富有时代气息的革命歌曲通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串连起来;在表现手法上应考虑到群众的欣赏习惯,采用有歌有舞、以歌为主、以舞说歌的形式。创作方案定下后,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创作组拿出了4万余字的剧本。之后,近300名演职员投入了异常紧张的排练。

  在排练中遇到一个问题:这么多红军时代的歌曲从哪来?问题反映到刘亚楼那里,刘亚楼专此号召在空军工作的老红军、老干部贡献历史歌曲,他自己也凭回忆告诉文工团《拥护全国工农代表大会歌》、《抗大校歌》、《兄妹开荒》等近10首历史歌曲。他提出要加上二方面军及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内容,审查时又亲自安排歌曲顺序。

  刘亚楼还邀请军内外的一些老同志来指导这台节目的排练。谭政大将夫人王常德来团示范表演了红军歌舞《八月桂花遍地开》,边唱边跳,热情传授。红军老文艺工作者、杨尚昆夫人李伯钊也来团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在“表演唱”的所有歌曲中,惟有《十送红军》是新创作的。根据刘亚楼“表演唱”要突出老区革命传统、注重民歌的指示,1960年春,空政文工团歌舞团派朱正本、张士燮等人先后赴湘赣两省采风。词作家张士燮心里有了《十送红军》的草稿,而朱正本采集到的赣南采茶戏,曲调婉转优美,十分动听,其中一首送别的曲调如泣如诉,欲言又止,深深地吸引了他,当时就把它记录下来,以后便成了《十送红军》的音乐基调(后来还成为电视连续剧《长征》的片尾吟曲)。《十送红军》中有一句“包谷种子红军种”,当时有争议,有人说苏区没有包谷,携夫人前来看排练的总政副主任肖华讲:我在苏区就见过包谷,也吃过包谷,我看没问题。

  3个月后,刘亚楼从苏联打来电话,牛畅告诉他任务已按期完成。

  刘亚楼回国后,马上来到灯市口同福夹道空政文工团歌剧团的驻地看排练。他拍着牛畅的肩膀说:这个作品太好了,鼓舞人心,必定成功。

  刘亚楼自始至终指导着这出戏的创作排练,他和分管文工团的空政副主任王静敏常到排练现场指导,一边看彩排,一边提修改意见,对人物、布置、朗诵词都过问。他的记忆力惊人,许多歌词记得清清楚楚,至今还能唱出来。文工团员唱错了的,他马上给予更正,尽量让他们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他还数次把张士燮等人请到家中,当面听取他们对剧本和音乐的修改意见。

  刘亚楼要求演员的吐字唱腔一定要清晰。他看到《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有关吐字的文章,立即指示文工团要组织演员学习;还要求文工团在排练厅的墙上贴几个斗大的“慢”字。以提醒演员要把每个字、每句词送到观众耳朵里。
【1】 【2】 【3】 

   
 
(责编: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新闻分页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