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
北大荒辉煌六十年
>>
开荒历程
构建北大荒和谐家园 (2)
--黑龙江垦区社会事业发展纪实
赵玥辉 徐国春
2007年08月07日15:33 来源:
zzzzzz
构建北大荒和谐家园 (2)--专题报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医疗卫生事业—三级网络成体系
垦区医疗事业伴随着垦区开发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建成了基本适应垦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医疗、预防、保健、康复需求的相对独立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系统。现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2397个,其中医院116所,总局、分局级医院8个,精神病专科医院1个,卫生院、门诊部93个,农场级职工医院107个,管理区及居民点卫生所1854个,卫生监督所10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6个,妇幼保健院111个,卫生系统人数12322人,卫生技术人员10427人,床位7483张,千人口床位数4.67张,千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数6.31人,医疗卫生用房71万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3084台(件)。
医疗结构调整实现了突破。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配置资源。一是合理布局医疗机构,整合资源。按照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将同一地区职能交叉,功能相近服务量不足的汤原农场医院与农垦总局精神病院合并,实行人员资产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调整医疗服务结构。农垦总医院由原来的综合医院向小综合大专科转型,加强肿瘤、康复等重点学科建设。农场医院加强急诊急救、妇产科、妇幼保健等建设,从单纯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模式转变,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调整功能定位,提高卫生资源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了疑难大病到分局中心医院,肿瘤到农垦总医院,常见病、急诊急救在农场医院,小病在管理区卫生所、社区医疗服务站。
垦区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垦总局制定下发了黑垦文[2004]3号文件,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投入资金600万元建立省级SARS定点医院6个,利用国债项目改建和新建传染科病区8个,投资1623万元,解决了104个农场医院急诊急救设备,每年投资1000万元,为分局中心医院以上医院添置大型设备。“十五”期间总局累计投资8000万元,添置和更新诊疗设备。新建医疗用房面积102023平方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投资1700万元,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投资340万元,为总局、分局、农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微机、传真机设备140台套,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疫情报告网络化,同时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装备冰箱及冰柜128台,为生产队卫生所配备冰包2495件。三是加强基层卫生所建设,全区投资645万元,用于基层卫生所房舍改建,设备装备,甲级卫生所达标率87%。
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建立竞争机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管理人员实行职务聘任制,后勤人员实行合同制,新进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打破领导干部单一任命制,实行公开、公平竞选院长、付院长。
建立激励机制,按照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相结合原则,实行绩效工资和岗位工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红兴隆分局中心医院,九三分局中心医院,引入现代企业机制,实行模拟股份制运作,广大职工以入股方式筹措资金购进螺旋CT,核磁共振,彩色B超等大型医疗设备,增加了医院发展的后劲,增加医院活力。
深化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九三分局中心医院先后与农场医院组建医疗集团,实现资源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探索县域卫生服务新途径,宝泉岭医疗集团中心医院与鹤岗市蔬园乡卫生院合作办同济医院,为农民提供优质廉价医疗卫生服务。宝泉岭医疗集团新华农场分院整合新华镇医院,实现一个医院、两块牌子、两种职能,得到省卫生厅领导高度重视和认可。
体制和机制创新,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分局中心医院以上医院,业务总收入突破了3亿元,与2001年相比翻了一翻。
实施科教兴卫战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科技以人为本,大力推进队伍建设,从1986年起,总局卫生局与吉林医学院,南通医学院等8个院校联合办学,在职学历教育4000余人。每年送到北京、上海、天津等知名医院培训学科带头人50多人,他们学成回院后,引进和开展新技术300多项。
垦区卫生工作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促进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法定报告管理传染病率大幅度下降,2006年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为140.44/十万;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2003年我国发生SARS疫情后,垦区卫生系统反应迅速,措施得力,全局实现了省委提出的“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扩散”的奋斗目标;全面达到并提前完成国家计划免疫接种率85%的目标,全垦区连续18年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超出国家要求标准的10个百分点;母婴健康保健已经全面落实,2006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4.77/十万;婴儿死亡率连续多年控制在15‰以下,2006年垦区为5.9‰;2006年全垦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14%,安全卫生水受益人口达87、72%,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4.45%,创建省级卫生城镇4个,卫生先进单位95个,卫生先进村35个。卫生下乡和医疗扶贫工作取得成效,近五年组织各种医疗小分队112个,出动人员3260次,巡回医疗车9台,救护车800余台次,坚持常年深入到生产队为群众开展科普知识教育和义诊242740人次,减免费用80余万元。农垦总医院、精神病防治院、各分局中心医院对25个贫困农场医院实行对口帮扶,开展传、帮、带活动,培训基层人员500余人,帮助解决基层疑难病症5400人次,贫困农场职工群众医疗水平得到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成效显著。全垦区开展了“食品放心工程”为主题的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对14047家经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案件1537起,开展以血液安全为主题的临床用血管理专项整治,整顿医疗市场,加强毒麻药品管理,确保垦区人民食品、药品安全。(8)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出生率从70年代的24.62%下降至2006年4.97‰,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62‰下降至2006年-0.08‰,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2.38个千分点,30年累计少出生30万人,为实现垦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落实国策不放松,计生工作结硕果。计划生育工作自70年代开始,始终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变;既定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的“三不变”指导思想,落实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三为主”方针,推行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三结合”, 经历了平抑生育高峰阶段、人口高峰平稳下降阶段、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出生率从70年代的24.62‰下降至4.97‰,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62‰下降至-0.08‰,分别比全省低2.6、2.38个千分点。30多年来累计少出生30万人。生育符合政策率连续十几年稳定在99%以上。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获得国家级计划生育先进集体10个,国家级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集体4个;国家级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个人14人;省级各种计划生育先进集体37个;省级计划生育先进个人27人。为垦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垦区医疗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斐然。职业道德逐步规范,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全系统有85%的单位获场级以上文明单位称号,获国家级卫生先进集体2个,荣获国家“五一奖章”4人、获省级卫生先进集体76个,先进个人82个。
【1】
【2】
【3】
(责编:杨媚)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