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在黔山贵水间寻找长征的记忆 (2)
2006年09月30日12:27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两位重走长征路的老者幸会展览大厅

  9月12日下午,一次偶然的相逢,让两位分别沿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征程重走长征路的老者在“遵义会议永放光辉”展览大厅幸会。

  罗开富,是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原路徒步采访,是第一个走完长征原路全程,第一个翻越全部雪山,第一个横穿草地中心沼泽地的记者。

  作为老红军后代――梁宁宁,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退休高级工程师。2002年10月开始,沿着当年红二、红六军团的线路,追寻父亲长征的足迹,行程7000多公里。

  年届花甲的罗开富和梁宁宁一见如故。顾不上寒暄,梁宁宁就兴奋地拿出一面专门制作的红旗给罗开富看。红旗上有232位红军老战士在上面签名,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04岁的吴西老将军和百岁将军曹广化、阎捷三。最初做的旗子大小只有1×1.3米,随着征求到的老红军签名越来越多,红旗又接了两次,变成现在1×4米的长方形。

  “这面红旗是我重走长征路的一个重要收获。得知这次展览在首都举办,我就有一个愿望,要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面红旗,缅怀那段历史,所以特意送来展出。展览结束后,还准备把复制的四面红旗送给贵州老区的纪念馆。”

  “太难得了,这些签名的老红军都是长征的亲历者、见证人。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罗开富仔细端详红旗,十分高兴。

  他们跟随讲解员走进展厅仔细参观起来。虽然两人对红军在贵州的这段历史都如数家珍,但一看到这些熟悉的景物,两位老人仍然激情澎湃。

  “贵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让我感到特别亲切,特别高兴。”罗开富对贵州特殊的感情溢于言表,“红军在贵州活动的时间最长,我在贵州走的路也就最多,老百姓把对红军的感情倾注在我身上,那段经历毕生难忘。”

  “在贵州黎平高洋雪山的冰凌上我被摔成左腿骨折,是当地向导、干部轮流架着我走,许多医生也跟着边走边为我疗伤。在逆境中,是红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人民群众无私的关怀给我巨大鼓舞,并陪伴我走完整个长征路。”罗开富深情地回忆。

  “重走长征路,我在贵州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骑着车到了20多个县,盘县是我重走长征路的最后一个县。这一路上,最令我震撼的是那一座座红军烈士的丰碑。很多牺牲的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他们也像我的父亲一样还没来得及看见新中国的成立就长眠在群山之中。我永远怀念他们。”在贵州省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墓和纪念碑分布图前,梁宁宁凝神注目,感慨颇深。

  “是啊,我们今天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就是要更好地发扬长征精神。把人民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我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罗开富表述感想。两位老人都是今年才去过贵州,但走进第三部分“多彩贵州气象新”展厅,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和民族民间文化的醉人魅力还是让两人眼前一亮。红军曾抢渡乌江,夺取遵义。如今,这里正在进行电站的梯级开发,原来红军搭建浮桥的江面上,耸立起了一座座大坝,洪家渡、构皮滩、思林等一座座电站的崛起,使乌江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美风景。在乌江水电开发的沙盘模型前,两位“新红军”又愉快合影,

  相约在贵州再聚首。

  红军与贵州人民情深谊长

  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活动时间最长、活动的范围最广。中央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时间是4个多月,占其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二、红六军团为3个多月,占其长征时间四分之一强;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在贵州的革命足迹遍及50多个县,占目前贵州省88个市、县、区的70%。红军长征途经贵州时,共有1万多名各族青年参加红军。

  贵州人民群众,尽管自己生活十分贫困,但还是拿出粮食、衣被、鞋袜等支持红军。1935年1月,中央红军来到桐梓,桐梓城区南郊、西郊革命委员会,发动居住城区的缝纫工人10多人,和几十名辅助女工,带着缝纫机12台,住进桐梓中学,为红军赶制军衣3000多套。 

  (1)“红军豆”的故事

  在威宁还流传着“红军豆”的故事。

  1936年3月16日,红四师宿营威宁兴隆厂一带,当地群众不明真相,为躲兵祸而逃离村寨,红军撤离后,村民回来看到家里原封不动,且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位苗民家还发现红军特意留下的当地没有的一碗红小豆,春播时他把这碗红小豆全部点种了,秋后竟获丰收,这种红豆耐寒、经旱、粒大、质优、产量高,在当地广为传种,至今成为威宁西北的主要特产之一,群众为纪念红军的功德,称其为“红军豆”。

  在施秉县的施洞口,红军急于搭浮桥过江向遵义前进,是当地的苗族兄弟给红军扛来了木料、门板,只半天就为红军搭起了3座浮桥;在乌江边上,红军陷入背水一战的危境,是当地村民跳进冰冷的河水里,帮红军打捞起沉船去搭浮桥。转战贵州5个月,红军每天都有伤亡,是许多的贵州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在收容红军伤员、在掩埋战士遗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军四渡赤水前,曾把几百名伤员留在了赤水南岸,待两个月后红军回师时,这些伤员都被当地群众养得健健康康地归队了。

  在遵义,历经了湘南奔袭作战而异常疲劳的红军得到了很好的休整,为以后的征途积蓄了体力,还在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上得到了大量补充;当地数千名青年参加红军,这些熟知山地习性的战士,为红军顺利走出贵州立下了大功;在桐梓,红军从天门洞和仙女洞起获了当地军阀藏匿的大量浮财,这也对红军在后来的长征中作了物质的补充。

  (2)茅台酒曾为红军疗伤立功

  1935年3月16日,当红军来到茅台镇准备三渡赤水时,在茅台镇的老百姓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红军到,干人(穷人)笑,白匪跳。”红军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所以当红军即将离开时,老百姓纷纷捧出美酒进献红军。

  有资料记载,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询问周恩来,听说红军经过茅台镇时用光了所有的茅台酒。周恩来随后回答,长征路上,茅台酒是红军包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

  由于当时红军部队缺医少药,后来就用茅台酒擦脚疗伤、消毒解乏。当时身为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给大家普及茅台酒的历史知识,告诉红军,茅台酒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状况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为了保护茅台酒厂这个民族工业,红军战士在茅台期间遵守纪律,当时王稼祥等人发布了一个保护茅台酒的布告,布告的主要内容:茅台酒为民族工业,是保护的对象,红军应该公买公卖,对酒具、酒瓶等都应当予以保护等等。

  这个布告是红军长征期间惟一的一张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布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将茅台酒定了国酒。

  (3)红军坟

  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里有一座红军坟,它讲述了一个红军卫生员的故事。

  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红三军团第十三团二营卫生员龙思泉经常为群众免费治病,被誉为“红军神医”。在红军撤离时,由于龙思泉给群众治病没有追赶上部队,惨遭国民党杀害。群众不忘红军的恩情,自发地将龙思泉安葬在桑木桠大路旁,并把它视为“红军菩萨”,常带着香烛纸帛到坟前悼念祭扫。

  1954年9月,人民政府将红军坟迁到红军烈士陵园内,时至今日,红军坟前仍然香火不断。
【1】 【2】 【3】 

   
 
来源:zzzzzz (责编:石希)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