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故事
关乎红军命运的六天六夜 (4)
姜安
2006年10月10日11:16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腊子口传奇

  步入腊子口。我不敢认定那一段故事的真实性。两山对峙,如刀劈斧削一般!

  可是那个传奇毕竟发生了!1935年9月16日的夜晚,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红一军团军首长率红二师师长陈光、政委肖华,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冒雨抵达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东北部的腊子乡。“腊子”系藏语译音,意为“险绝的峡口”。这是红军进入陕甘、不再退回草地的惟一通道。两天前,红四团在旺藏寺受命“3日内抵达腊子口”。他们携带毛泽东赠送的用以“提神、解困”的一竹筐青辣椒,冒雨强行军2日,越过悬空的栈道,跨过一座座独木桥,穿越松涛呼啸的深山老林,如期抵达腊子口。

  此刻,呈现在红军面前的是:驻守腊子口的国民党鲁大昌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已在狭关险隘设立了卡哨。鲁大昌让第一旅旅长梁应奎率重兵在腊子口重重设防,还在岷州大拆民房,以扫除障碍,扩大射界,增设碉堡,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红军将士刚刚经过雪山、草地,体质虚弱,突破腊子口困难极大。这注定是一场恶战。

  9月17日下午4时,红四团的先头部队一营开始在腊子口接敌。因为是白日作战,周围全是石山,无法隐蔽,一营被敌人挡了回来。在此情况下,红四团的二位指挥员亲率全团的营、连干部深入阵前,观察地形。经过反复侦察、审问俘虏,再分析一营攻击时敌人暴露的火力情况,指挥员总结出敌人有两个弱点:一是敌炮楼没有顶盖;二是口子上的敌兵集中在正面,山顶没有守敌。团指挥员立即在离腊子口200米远的一片小树林里召开干部会议,研究战斗方案,接着又召开连队“士兵大会”。有一位贵州籍苗族战士“毛遂自荐”,说:“我能爬上悬崖。只要有一人能上去,就能上去一个连、一个营。”

  事关大局。团、营干部专门找那位战士谈话。据杨成武回忆:他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显得有些瘦,但身体结实,脸上稍带赭黑色,眼睛大而有神。他的汉话说得还不太好,但能听懂。究竟他有什么好办法呢?他说:“我在家采药、打柴,经常爬大山,攀绝壁,眼下这个悬崖绝壁只要用一根长竿子,竿头绑上结实的钩子,用它钩住悬崖上的树根、崖缝,一段一段地往上爬,就能爬到山顶上去。”

  全团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位苗族战士身上。团长用一匹高头大马把他送过湍急的腊子河。只见他腰缠一条用战士们的绑腿接成的长绳,手拿长竿,用竿头的铁钩搭住一根胳膊粗的歪脖子树根,用力拉了拉,于是两手使劲握住竿子一把一把地往上爬。夕阳里,他忽而攀登,忽而停下,瘦小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攀上了崖顶,将随身带的长绳从山头放下来。

  为了麻痹敌人,此刻,杨成武在正面指挥二营六连向守桥之敌发起猛攻。六连连长杨信义、指导员胡炳云率部向敌桥头阵地接近。不多时,毛泽东再次派人到前沿阵地了解情况,询问:“突击部队现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增援?”

  肩负红军命运的红四团,重新组织火力和突击力量,再次向敌发起猛烈进攻。可是,接连几次仍无法接近桥头。守敌扔出的手榴弹,在桥头堆起厚厚一层。杨成武交待党支部书记罗华生,从党、团员中抽出10多人组成突击队,其他同志原地休息。

  共产党人在长征中展示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一支由党团员组成的“突击队”虎虎生威,其中一路顺河岸崖壁摸到桥肚子底下,攀桥桩爬到对岸;另一路手持大刀、手榴弹向隘口独木桥扑去……火光冲天,杀声震耳。经过两小时激战,腊子口被一举夺下。

  半个世纪后,美国记者哈里·索尔兹伯里以极大兴趣重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他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这样描述“腊子口战役”:大约三十至六十战士──十二人是苗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战士──在深重的夜幕里集合在一起。他们只携带手榴弹和铁器──匕首、短刀。没有攀登工具,他们把皮带、绑腿和绳子连接在一起,抓着它攀登……部队过了腊子口,他们再也不用返回草地了,再也不用拣从别人的粪便中冲洗出来的麦粒和玉米粒来充饥了。

  遗憾的是,人们没有记住那一位立下赫赫战功、被战友们称为“云贵川”的苗族战士的名字,只记住了他的绰号。但我总觉得,“云贵川”还活着,他一定就在共和国的某个地方安度晚年。如此忠贞、勇敢、机智的士兵不会死!因为他已经把个人的追求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这个人类精神的“制高点”,连接了起来。
【1】 【2】 【3】 【4】 

  
来源:zzzzzz (责编:武立伟)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