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
长征故事
关乎红军命运的六天六夜 (2)
姜安
2006年10月10日11:16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决策旺藏寺
一个初春的上午,我终于看见了旺藏寺,以及旺藏寺旁边的次日那村。
1935年9月14日黄昏,正当菊花盛开的季节,毛泽东率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步入旺藏寺。毛泽东住进地理位置居中的次日那村内的一幢藏式木屋里。
前一天傍晚,毛泽东率部队离开俄界村之后,就踏上了险峻的白龙江栈道,向旺藏寺方向走来。从俄界到旺藏寺有120华里。红军进入甘肃境内后,管辖这一地区百姓的卓尼杨土司起初因为不了解红军,同时又受国民政府之命堵截红军,于是他指使属民把一些路段的铺板扔进河里,甚至把一些石孔木桩也拔掉。这样,行进中的红军就不得不停下来,一段一段地修复栈道。他们先把栈道被破坏的情况一个人一个人向后传,传到有木料的地方后,再由红军战士把砍下来的树木一根一根向前传递……对面的山林中不时有人放冷枪,栈道上方也不时有人向下滚落巨石。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这一天,毛泽东全天只吃了一些炒青稞,喝了几口冷溪水。
当时的旺藏寺,是方圆二三百里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有喇嘛四五百人。红军抵达旺藏寺后,一军团住在旺藏村,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住在旺藏寺,毛泽东则住在位置居中的次日那村一座普通的小藏式木楼里。
小木楼,见证了一个关乎红军命运的战役部署过程。这里的一切,都与红色中国的一段历史牵扯着。白胶土夯实的小院,褪尽鲜木色彩和气味的门面、楼梯,被柴火熏黑的内壁,久已闲置的土炕……这些都仿佛让人看见,71年前曾居住在此的人依旧在这些物件间活动着。
毛泽东刚刚住进这座木楼,就把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叫了进来,郑重地说:“王团长、杨政委,中央交给你们一个艰巨任务,以3天的时间夺取腊子口,能行吗?”
二位年轻的红军指挥员明白,此时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处境极其险恶。北有天险腊子口阻挡,向南无法折回,只有冲破腊子口才可能摆脱险境。王、杨异口同声地回答:“坚决完成任务。”
听此回答,毛泽东欣喜地拍拍二位指挥员的肩头,笑吟吟地说:“好!好!中央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了。”说着,毛泽东叫警卫员端出一个小竹筐。竹筐里,装满了绿油油的青辣椒。毛泽东微笑着说:“这些辣角子,是这个藏民村庄产的。你们带上,现在就出发。路上打瞌睡了可以刺激一下嘛!你俩要记住,3天啊!还要扫除前进途中拦阻之敌人。走!咱们到外边看看。”此时,土坎下的小路上早已整齐排列着红四团的全体官兵。他们个个身背大刀,手握钢枪,正待命出发。毛泽东挥动手臂,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我们要彻底打破蒋介石、胡宗南、鲁大昌的堵截,攻克腊子口,冲出岷山,到抗日前线去。现在,我命令英雄的红四团出发。”
深夜11点,红四团的全体官兵个个身背大刀、手握钢枪,向腊子口奔袭而去。毛泽东叮嘱王开湘、杨成武:“我就跟在你们后面,有情况多向军团首长报告。”说罢,目送他们消失在山间路旁的灌木丛中。
毛泽东兑现了他对红四团二位指挥员的承诺,于东方发白时离开了次日那村。
当我陷入对那一段历史的回忆时,村民们喊来了“次日那革命遗址”的守护人──当年毛泽东居住的小木楼主人的后代。这是一对年轻的藏族夫妇。他们打开了“毛泽东旧居”的院门、屋门。这个家庭,不但为红色中国贡献了一院可供中共领袖们歇息的木楼,还义务管理、修缮着它。由于这个藏族家庭的悉心呵护,毛泽东住过的小木楼、土炕至今保存完好。
离别这个曾留下了红军足迹的藏族小村庄时,我频频回首,留恋的目光中全是祝福。我真诚地祝愿这个已被写入《中共党史》的藏族小村庄,永远美丽,安宁。
卓尼土司杨积庆做了一件违背蒋介石命令的事情:给红军开仓放粮。这为处于危难之中的红军解了燃眉之急——
【1】
【2】
【3】
【4】
来源:
zzzzzz
(责编:武立伟)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