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故事
越过千山与万水――叶剑英在长征路上 (3)
2006年09月21日13:41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毛泽东问另外的同志:“你们看怎么办,我们还是走吧!”

  那些同志也说:“既然草地能走,就走吧!”

  可是陈昌浩又但心地提出:“行军路线不明,大军贸然进发,转遇敌人堵截,那时何以自拔!”

  叶剑英很有把握地说:“我们走草地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人万万不会料到我们会选择这一着棋。为了更有把握,如果我们预先派遣精锐部队侦察开路,可以化险为夷!”

  陈昌浩问叶剑英“你能为全军开路吗?”

  叶剑英毫不迟疑地回答:“能担任这项任务,不胜光荣,我愿作开路先锋。”

  陈昌浩听完叶剑英令人信服的调查报告,又看叶剑英的态度那样坚定,自己提不出反对的理由,只好表示同意说:“我们就走吧!’

  但是要当开路先锋不能单枪匹马,总得有足够的兵力。毛泽东对陈昌浩说:“剑英先走,给他带点兵吧!”

  陈昌浩说:“给他一个团,提前三天出发。”

  毛泽东感到少,摆摇手说:“我看担任这一任务,一个团恐怕不够!”

  有的同志说:“再加一个团。”

  叶剑英扭任开路先锋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过草地的先遣司令

  八月十八日,叶剑英带着向导老李,率领定南三团向草地出发了。程世才、李先念率领的三十军跟随前进。

  茫茫大草原,一望无际,没有路,没有人烟,连飞鸟也看不见。多年枯烂的水草层层淤积,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到处是积水、泥泞。部队踏着一窝一窝草根前进。叶剑英每天都要召开干部会,了解行军情况和问题,要求各单位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他把敌情、地形、给养、行军路线、宿营地点、大部队行军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一向指挥部报告。

  叶剑英和程世才住在一起,他们对如何行军、如何休息、如何对付敌人的突然出现,都研究得很具体。根据从向导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在松潘西边的草地上,常有少数民族骑兵出没。他即命令部队随时做好战斗准备。一天下午,他派一个连去侦察、警戒,这个连走到三角地带,他用望远镜一看,发现山丘后有隐隐约约的长矛梭镖,估计可能存埋伏。于是,命令两个司号员同时吹号,通知部队停止前进。看来距离不远可是部队听不到号音,仍然继续向前,接近山脚时,被反动藏骑打了伏击。他和程世才立即命令以迫击炮火力支援,并派部队增援,敌人骑兵听到炮声,又看到援兵,飞速逃跑了。

  经过这次小的战斗,把松潘以西的敌人骑兵赶得很远很远。

  部队继续前进,走在一望无涯的泥泞草地上。向导老李看到叶剑英迈着艰难的脚步,说:“参谋长,路真难走啊!”但是这位向导哪里知道,我们的先遣司令,不只是考虑脚下的路,而且还要考虑大部队的行军路线,需要判明敌情和前进的方向。

  “世才同志,把地图拿来,我们研究一下如何行动?”几乎每走一段路,他都要和程军长以及参谋人员根据侦察的情况作一次分析研究,确定行动路线。

  在草地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恶劣的自然条件。有的同志因长途转战,体弱多病,在饥寒的折磨中牺牲了。有的同志身着单衣,又冷、又饿、又困,拾点干柴烤火,睡着了,却永远离开了人间。叶剑英悲痛地说:许多同志为了北上,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个活着的人,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为完成党交给我们的艰巨任务而奋斗。

  带的粮食吃完了,叶剑英和大家一样吃野菜,有时吃了有毒的野菜,还拉肚子。他不论骑征马上,还是徒步行军,只要有机会,就给周围的干部和同志讲战术,讲敌情,讲自己经历过的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讲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什么“以堡垒对堡垒”,“御敌于国门之外”,搞“短促突击”等。他要大家记取这些教训。他还特别讲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和毛泽东重新问到领导岗位的伟大意义。这些情况是四方面军的同志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听叶剑英一讲,顿觉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受到了深刻的启发教育。

  过草地有时碰到雨天,没有房子,只好在露天宿营。叶剑英和同志们一起坐在地上,雨水从头到脚向下流。有一次他和程世才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没有帽子,没有雨衣,全身都湿透了,从天黑一直坐到拂晓。但他还是那样乐观,还不时地给大家讲一些古今中外有趣的故事,以古喻今,鼓动情绪。他还领着大家一遍一遍地唱国际歌,激励指战员的斗志,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在到达班佑的前一天,叶剑英对部队说:“同志们,离班佑不远了,加油吧!”那时大家把班佑想象成草原的天堂,好象要进大城市,顿时增加了勇气和力量。

  在到达班佑前,向导忽然对叶剑英说:“参谋长,你看到了吗?右边有棵大松树。”

  叶剑英朝着向导指的方向看,他还未讲话,向导又说:“有松树的地方就离大路不远了。从大路去甘南比较近。”

  “那戏们就从这里向大路转弯。”

  叶剑英又对程世才说:“程军长,今天晚上部队就住这里,明天休息,怎么样?”

  “不行啊!今天不走,明天休息又不走,后边的部队就没地方住了。”

  “不要紧,你准备在斑佑转弯,从大路直接去俄界,那边就是甘南了。不去拉卜楞寺了。”

  就这样,他们在班佑宿营,住的是牛屎房子。所谓牛屎房子,是用木条或用柳条编成的篱笆作墙,上面搭上树枝,外边糊上一层厚厚的牦牛屎,没有窗户,里面黑呼呼的,从外面看全是牛屎,

  这就是牛屎房子。到了冬天,牛屎拿下来可做柴烧。经过草地,连日风餐露宿,到班佑能住上这样的牛屎房子,风吹不到,雨淋不着,而且还可以生点火,把湿衣服烤一烤,比草地宿营不知要好多少倍,大家都感到心满意足。

  班佑是少数民族游牧集居地,估计在这里可能迟到敌人的骑兵,叶剑英要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果然,在进班佑前一天,先头部队与敌人二百多骑兵相遇,很快就把敌人汀跑了。进班佑后,敌人三四千骑兵又分几个梯队,向二六五团驻地进攻,叶剑英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占领有利地形,用密集火力消灭敌人,同时命令二六三、二六四团也投入战斗。三个团互相支援,协同作战,给了敌骑兵沉重打击。敌骑兵向西跑得无影无踪。

  向导老李问叶剑英:“参谋长,你看今天有多少骑兵?”

  “有三四千吧!”叶剑英回答。

  向导老李说:“你如果再到拉卜楞之,还有四天路程。今天遇到三四千骑兵,越往前走,骑兵越多,进入游牧区,会有更多的骑兵跟着你。所以不能走那条路,应该转弯走大路。两天就到俄界。”

  叶剑英想:是啊!五六百骑兵都难对付,如果更多的骑兵,我们怎么对付得了!到拉卜楞去还有四天路程,他不打你,跟着你也难缠得很!

  随后,军委领导同志都陆续到了。叶剑英向他们汇报:“这里出现树木,说明靠近甘南了,我建议改变原来行军计划,不走拉卜楞了,在这里转弯走大路,部队停止前进。”

  听了叶剑英的报告,几位领导部表示同意,但要等毛泽东来再议一议。

  程世才派了两个营出去打粮,缴获了好几头牛和几匹马。把敌人骑兵赶跑以后,又获得了许多牛羊。叶剑英问程世才:“程军长,今天搞了多少牛羊?你们留多少?”

  程世才一一作了回答。

  叶剑英又说:“你们部队走在前头,自己少留点好不好?咱们分配东西不要忘记党中央啊!”

  经叶剑英这么一提醒,程世才立即派人给党中央送去一头犊牛。第二天秦邦宪见到叶剑英高兴地说:“老叶,昨天你们送头牛,我们吃了一餐饱饭,谢谢你们。”

  先头部队第二次打粮,带回一个四川人。这人是个风水先生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活动。少数民族迷信风水,盖房子朝东朝西都要请风水先生看看。由于这个风水先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对此地的道路、地形、居民、给养都比较了解。叶剑英找这个风水先生再次调查去甘南的道路。

  “红军,你们想走哪条路去甘南?”

  “我们计划从拉卜楞走。”

  “你们为何走那条路啊!从这里爬过山去不远,就是甘南了。”

  风水先生与向导老李的意见不谋而合。

  毛泽东等同志到了班佑,叶剑英向毛泽东等报告了先遣部队行军情况。他根据调查的情况提议:一、照原计划去拉卜楞还有四天路程,均为草地,沿途敌人骑兵很多,不易对仇二、这里按近大路,占领包座,翻过山就是甘南了。我们应在这里轮弯。”

  毛泽东很赞成这个意见:“好!我们就在这里转弯。”

  随后,右路军向巴西、阿西、包座、俄界前进。

  叶剑英就是这样完成了开路先锋的任务,给红军开辟了穿过草地之路。

  一九八○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党,程世才遇到八十高龄的叶剑英,上前握手问好。叶剑英兴致勃勃地说:“世才同志,还记得吧!过草地时我们那个向导真解决问题,不然我们连方向都找不准!”

  程世才接过话:“叶帅,你是我们的先遣司令,领导我们顺利地走出了草地。”

  这两位当年的草地探路者,都呵呵地笑了。

  “疾风知劲草”

  右路军到达班佑之底为了打开通往陕甘的门户,发动了著名的包座战役,消灭了胡宗南守敌一个团和援敌一个师,给胡宗南以沉重打击。

  此时,蒋介石的主力尚在四川,位于松潘、漳腊地区的胡宗南部因其四十九师被歼,不敢再孤军北上。东北军于学忠部尚在两当、徽县地域,甘南兵力十分空虚。如果左路军能按原计划迅速北上,必能开展一个新的大好局面。

  然而,张国焘篡权的野心不死,处处向中央离心离德。他率领左路军到达阿坝之后,却按兵不动,拒不执行中央要左路军迅速出班佑向右路军靠拢、全力向跳河以东发展的指示。相反的,他要左右两路全力出姚河以西企图越黄河向青海、新羽等边远地区逃跑。中央三令五申,坚持变他率部出墨洼、班佑,同巴西的右路军会合。张国焘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勉强向东挪动,化又借口噶曲河涨水,拒绝向右路军靠拢。其灾河水虽然上涨,但仍可沙渡,张国焘于九月三日却致电欺骗中央说,侦察七十里,亦不能徒涉和架桥,还说“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决定返回阿坝。问时还向已出草地的右路军提出“回击松潘”的南下要求。
【1】 【2】 【3】 【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编:武立伟)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