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攀登世界医学高峰始于足下  瞄准国际前沿课题攻关不止
解读兄弟院士的人生选择 (3)
特约通讯员 潘正军 特约记者 冮伯友 丁广阳 记者 姜宁
2007年06月20日09:31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能当上院士,我们兄弟三人是生逢其时。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很难有今天的成就。所以,生逢盛世,当不虚此生。”

  记者:寿老,您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听您的助手说,有一次到一个教育基地参观,一些年轻人走山路都感觉走不过您。为什么您精力、体力还如此充沛?

  黎介寿:我年纪大了,但在心态上我从不认为自己老了,我希望我的生命长一些,因为在事业的征途上是没有终点的。平时,我都坚持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这么多年来,我和我弟弟上下班,都是一路去一同回。过去,我每天晚上9点从医院回家;现在年龄大了,每天晚上7点回家,看看新闻就开始看书或者查资料,每天晚上11点睡觉,早上5点半起床,中午睡半个小时,每天睡6个小时,一年还要写七八篇论文。过去,那么艰苦的日子都挺过来了,现在条件好了,特别是科研条件也大大改善了,更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比如,以往做小肠移植动物试验时,冬天给猪生炉子取暖,夏天给猪浇水降温,到了1992年实验室就用上空调了。当然,条件好了人也容易产生惰性,功成名就了人很容易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很重要,与其说我体力充沛,还不如认为我精神状态良好。

  记者:80多岁,应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二老还坚持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都有怎样的考虑?

  黎磊石:我常说,能当上院士,不是说我们的水平有多高,贡献有多大,过去许多水平、贡献在我们之上的前辈,都没当上院士。能当上院士,我们兄弟三人是生逢其时。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很难有今天的成就。所以,生逢盛世,当不虚此生。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最大意义又是什么?我觉得,作为一名医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工作,融入奉献,融入为患者服务之中,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我74岁的时候,患恶性肿瘤骨转移后,在手术前,我反复对医生说,我对手术无顾虑,如果失败了死在台上也无所谓,但如果活着,一定要让我能做事。哪怕只给我两个月的时间也行,这样我就能够把研究所的事处理好、交待清楚,也就去而无憾了。

  黎介寿:一位美国医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开始学习医学,必将学无止境。”时至今日,我还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每星期一专家门诊雷打不动,仍然坚持每周做两到三台手术。不脱离临床一线,主要是为了发现新问题,捕捉新灵感,建立新课题,解决新问题,这就是我的乐趣所在。现在,有两件事能让我特别高兴:一是治好了一名重病人;二是别人没有做过的课题,我们研究做成功了。过去,小肠移植虽然技术上成功了,但运用到临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命。科研是永无止境的,肠黏膜干细胞移植,是个全新的领域;控制性损伤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可岁月不饶人,正因为如此,我更感到时不我待。

  记者:这是一个老话题了,有不少国外著名医院和医学研究机构诚挚邀请你们到国外工作,并提供优厚的待遇,你们都拒绝了。为什么?

  黎磊石:对于人才来说,凤凰要把高枝占;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栽下梧桐引凤凰。在医疗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国际间人才流动是正常的。现在,我与一批国际医学权威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也有不少研究机构聘请我到国外做研究工作,但我不去。我认定一个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我是中国人,在祖国有我干不完的事业。过去,都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动,中国也不例外。随着国家发展强大,国外的人才也会向中国流动。最近,英国伦敦帝国大学要求派人到南京总医院进修深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黎介寿:现在,一些早期的留学生从国外回来,我还是对他们说,你国外生活条件是比较好的,但我总觉得你的心情不一定如我。你在外面是为外国老板打工,我是在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工作。现在,有少数科技人员在国内时千方百计想着出国,刚踏上国外的土地,就忙着申请绿卡,想方设法留在国外,这样很不好。科技工作者成才定位很重要,自觉克服“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等功利思想,自觉讲爱国讲奉献,你的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广阔。

  记者:寿老,现在您参与的许多论文,都经常不参加署名,很多学生都感激地称您为“金子般的铺路石”。

  黎介寿:我一直提倡好的学风和作风,比如在论文署名这个问题上,我就要求谁执笔的论文,谁主研的科研课题,谁的署名就排在第一。有的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取得了成果,要给我挂名,我就直接告诉他,我重视的是你们取得了对患者有帮助的结果,课题是你们做的,我自然没有权力挂名。其实,名和利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看到学生在成长,看到事业后继有人,就像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伸。这几年,一些高难度手术,我都尽量在一旁做助手,让学生主刀;接到学术会议邀请,也尽量让他们去参加。为了把他们推向前台,我把研究所学科发展细化为肠外瘘、肠移植、胃肠肿瘤等12个治疗组,按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发展方向,量才施用,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干成事。

  记者:采访中,不少学生都说你们接受新鲜事物比年轻人还快,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黎介寿: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这也是我工作的需要。比如,用数码照相机照相,是为了留资料,如果让别人拍,往往达不到我要表达的效果;如果我不会,就可能会失去很多宝贵的资料。我上网也是这样,科研或看病如果感到知识不够,我当天晚上就上网查。现在,讲课的幻灯、课件都是我自己做,人家做的很难与我讲课的内容相融合。我需要不断接受新的东西,我也非常愿意接受新的东西,这样能使我的治疗、研究不断进步。

  黎磊石:我十分欣赏这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岁月不饶人,我们兄弟俩都是80多岁的人了。人老经验丰富,但也容易固步自封。记得80岁生日那天,我对我的学生说,夕阳无限,我还要发光发热,多做工作,拓展事业;功成名就,一个人脑子里就或多或少存在着老经验、老习惯、老办法,常常“顽固”地表现出来,我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吐故纳新”。其实,既夕阳无限,也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中,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新人上,新人辈出是夕阳无限的最好注释。

【1】 【2】 【3】 

  
来源:zzzzzz (责编:杨媚)

 相关新闻
· 兄弟院士的攀登之路 [2007-06-13 09:05:13.754987]
· 兄弟院士的人才方阵——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黎磊石的传奇人生 [2007-06-19 09:19:18.387155]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