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党报早读
>>
热点·视点·观点
攀登世界医学高峰始于足下 瞄准国际前沿课题攻关不止
解读兄弟院士的人生选择 (2)
特约通讯员 潘正军 特约记者 冮伯友 丁广阳 记者 姜宁
2007年06月20日09:31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人生自古多磨难,但磨难也往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病人渴望的目光,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记者:听说,二老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先后加入党组织。
黎介寿:上世纪50年代初,我就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当时组织上认为我和我父亲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直没批准。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又受到冲击,入党始终未能如愿。但我从来没有放弃入党的追求,这期间我先后20余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非常兴奋,又一次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在申请书中写到:“现在我虽已54岁,但年龄不能阻挡我为党更好地工作。我渴望在以后的岁月里,在党组织的直接监督教育下,努力改造世界观,努力克服缺点,为党、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1979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几十年的夙愿。两年后,弟弟黎磊石也加入了党组织。这是我们一生最感欣慰的事,觉得自己和党、和祖国更紧密地融为一体了。
记者:在那段是非颠倒的日子里,二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迫害。面对人生磨难,你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黎磊石:那时,我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后来又下放到农村改造。那段时间,身心备受煎熬,但我没消沉下去,而是尽己所能为当地农民治病。我常常起早贪黑扛着锄头上山挖草药,回来洗净晒干,磨成粉,制成丸,无偿提供给病人。当时,我都做好了在农村一辈子当“赤脚医生”的打算。直到今天,还有些学生问我,为什么能够在那么困难的环境里挺过来,我告诉他们,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我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相信我们的党。人生自古多磨难,但磨难也往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病人渴望的目光,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黎介寿:1968年的夏天,上级指定我负责一名肠外瘘患者的治疗。当时,没有治疗经验可借鉴,我只得摸着石头过河,边学习、边研究、边治疗,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后来,我根据临床实践,总结提出了肠外瘘患者的营养应以“肠内为主,肠外为辅”的观点。但在庆功会上,“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我作为“臭老九”,却成了“错误医疗路线”的代表。说句实话,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艰辛和努力,却得不到任何奖励,还挨了批评,心里不痛快是自然的,但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话:历史是不会埋没一个人的,我所做的工作将来总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我没因这一黑白颠倒的事件而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研究肠外瘘的决心。1971年,我牵头成立了普通外科肠外瘘治疗组,逐步掌握了肠外瘘系列疗法,挽救了许多濒危病人的生命。
记者:我们发现,你们饱受磨难时,不约而同地拒绝低迷和消极,而是选择了坚强面对。当时怎么想?
黎介寿: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面对磨难看不到前途,而是怨天尤人,采取了消极颓废的态度,最终一事无成。的确,面对磨难,对人是一种考验;面对磨难是什么态度,也是一种选择。我们出生在外强欺凌、多灾多难的旧中国,看着解放后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我们始终相信我们的党。因此,我们不能忘记神圣的使命,不能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事实证明,积极地学习和工作,也许是承受磨难、开辟未来的最佳良药。正因为那个特殊时期,我们兄弟俩忍辱负重,不忘学习、争取工作,才为后来的厚积薄发、开辟医学新天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的困境中,你们的事业非但没有停歇,还开始孕育着新的萌芽。
黎磊石:下放到农村医疗队后,我发现当地肾脏病发病率很高,不少人因肾衰而死。这些都触发了我改行研究肾脏病的念头。那时,我国治疗肾脏病一般沿袭国外使用激素的方法,副作用大,极易并发糖尿病,降低身体抵抗力。当时,我决心找到减少这些副作用的办法,一边阅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医学古籍,一边在实践中积累肾脏病治疗的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我将108例肾脏病患者分为8组,按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由我首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疗法最佳,明显超过国外单纯应用激素的疗法。1972年,我撰写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论文,以中文和英文同时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这是我进入肾脏病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当时,我头上那顶“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还没有摘掉呢!
黎介寿:说来也怪,那个年代外文医学杂志在邮局还能订阅到。我订了《美国外科文献》、《美国外科杂志》等英文期刊,白天看怕被人发现,就在晚上11点以后躲在屋里偷偷地学。1970年的一天,我在《美国外科妇产科》杂志读到美国外科专家Dudrick的一篇肠外营养文章,介绍外国医学专家应用静脉营养,使一个先天性腹壁缺损的婴儿存活8个月。这个信息牢牢吸引住了我。我就想,既然静脉营养可以使先天性腹壁缺损的婴儿存活,那么肠外瘘患者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进行营养支持呢?当时有这个创意不难,可真要研究起来又谈何容易?我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利用自己设计制造的腔静脉导管,在实验室进行营养支持动物实验,终于掌握了静脉营养的输注方法。经过8个月的实验,1971年初,我在国内首次将全肠外营养支持应用于临床,这也是我国实施营养支持的第一次。
“一个人心中想着祖国的事业,任何艰难困苦也压不垮他。如果心中只想着个人名利,就会患得患失,最终也难有什么出息。”
记者:改革开放后,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们发现,石老是从52岁开始正式改行搞肾脏病研究的;而寿老也是花甲之年后才下定决心搞小肠移植研究,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大的魄力?
黎磊石:1978年春天,一位年轻军官得了肾炎,我却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救治,只能痛心地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死亡。30年前,我国现代肾脏病研究几乎是空白,慢性肾脏病在我国被列为10大死亡病因之一。当晚,我彻夜难眠,决心填补祖国这一医学事业的空白。那时,我在热带病和血吸虫病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已经驾轻就熟,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而转入肾脏病研究,就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当年我已经52岁。但我觉得,如果能为祖国医学事业趟开一条路,就是吃再大的苦受再多的累都值得。的确,如果那时躺在“热带病专家”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恐怕就不会有今天肾脏病研究的这些成绩。
黎介寿:我常跟学生说,是选择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地“守业”,还是选择敢于争先、勇超一流地“创业”,决定了医生人生价值的走向,决定了个人能力素质的走向,也决定了一个学科未来建设与发展的走向。在器官移植中,数小肠移植难度最大。那时我们在肠道疾病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科学研究绝不是简单重复“炒炒冷饭”,小肠移植这道坎如果攻不下来,就不算是形成肠疾病系列研究。当时,也有人提醒我,都过了花甲之年,搞好了,当然能锦上添花;但搞砸了,就可能声败名裂。我觉得,一个人心中想着祖国的事业,任何艰难困苦也压不垮他。如果心中只想着个人名利,就会患得患失,最终也难有什么出息。最终,我还是横下一条心,非啃下小肠移植这块“硬骨头”不可。
记者:石老,1994年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国家卫生部一位老部长曾惊讶地说,别的院士都是大医院、大科研单位产生的,而你却是从山沟沟里冒出来的;别的院士都是搞了一辈子老本行,而你却是半路出家搞肾脏病研究的。他把这个现象称为“黎磊石现象”。您自己怎么看这个现象?
黎磊石:确有此事。道理比较简单,不管你在都市也好,在山沟也好,能治病就是硬道理。要想取得成果,你就必须创新。举个例子吧。肾穿刺是一种先进的肾脏病检查方法。它运用一根针,到肾脏里取很小一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尽管这是先进的医学技术,但当时国外穿刺技术并不完善,临床存在病人出血、休克等极大的风险。我通过研究,把细小的穿刺针改造成穿刺管,又变国外垂直穿刺的办法为斜刺的办法,既可以避开血管,降低出血现象和出血率,又能一下子取出比以前多出一倍的肾脏组织。这个办法攻克了困扰国际医学界20年的难题,安全性和成功率显著提高,副作用率也降低到5‰。不少同行说我在世界肾脏病防治领域开创了六个第一,我的体会就是,“不崇洋,不唯书,只唯实”,病人的需要就是我敢于创新的原动力,有时哪怕冒点险也值得。
记者:科学研究是寂寞的事业。寿老,听说您小肠移植仅仅动物实验就做了8年之久,是什么力量支撑你顶住不断的失败,一路走过来?
黎介寿: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一幅画。画布上,风雪交加的圣诞之夜,壁炉里的火焰熊熊燃烧着,人们在屋里纵情欢笑。而户外的冰天雪地里,一名医生肩背药箱,独自踏着没膝的积雪出诊,药箱上的红十字格外醒目。这幅画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中。它告诉我,当医生,搞医学研究,都是一门寂寞的学问,举步维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专注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特别是在遇到利诱、遭到挫折的时候,专注的人能够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到最后成功。相反,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干什么事情都只能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如果那样,我的小肠移植研究也不会取得成功。
记者:二老都曾有过改行走向仕途的机会。为什么都选择了放弃?
黎磊石:你说的还是1986年的事。那时,上级指派我去帮助301医院组建肾脏病科。为了既完成好任务,又兼顾好南京的工作,那段时间我频繁往返于北京与南京,不遗余力地将肾脏病治疗这一新学科向全国辐射。后来,总后勤部想把我留在301医院工作,并打算安排领导职务。如果我留在那边,仕途肯定一片光明,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但可能早早告别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当官和当科学家,虽然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但在我看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一个人是难以同时当好这两个角色的。既然我立志做一个有所作为的科技工作者,那我就要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对当一名好医生的抱负始终矢志不渝。所以,我就选择回到南京工作。
【1】
【2】
【3】
来源:
zzzzzz
(责编:杨媚)
相关新闻
·
兄弟院士的攀登之路
[2007-06-13 09:05:13.754987]
·
兄弟院士的人才方阵——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黎磊石的传奇人生
[2007-06-19 09:19:18.387155]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