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姐,您是党旗上的一片鲜红
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主任 潘晓雯
我和冯大姐相识26年了,大姐离去的这些日子里,许多往事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像一颗颗珍珠,串成了一根美丽的项链,她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加丰满和高大起来。
冯大姐刚到医院时,先在传染科当住院医生。虽然专业不对口,但很快适应了新的岗位。她对病人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真心呵护、全身心地救治。一名患重度痢疾的飞行员,经常高烧不退、大小便失禁,冯大姐主动提出这个病人由她负责,多次为他清理身上和床上的脏物,打来热水给他擦洗身体,甚至亲手帮他清洗换下的衣物。谁曾想到,这个对病人和蔼可亲、为病人端屎倒尿的医生,竟是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女博士。冯大姐经常把家庭贫困的病人安排在办公室里,出钱为他们买饭和治病,有时一下住了10多人,弄得办公室像一间大病房。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冯大姐步入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她奉命带领2名同事创建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就在我们高压氧科的楼上。当时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实验室,她就把医院存放杂物的房间腾出来;没有实验台,她顶着烈日搬砖头、拉水泥,自己动手砌;没有仪器,她跑十几公里到兄弟单位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1间房子2个人起步,逐步发展成为拥有6个研究室、19名工作人员的免疫中心,一篇篇学术论文、一项项研究成果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冯大姐一生酷爱兰花和翠竹,她常常对我说:做人要像兰花一样不张扬,香馨人间;要像翠竹一样堂堂正正,虚心有节。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80年,冯大姐到法国、瑞士讲学得了4万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谁知她用3万美元资助3名医生出国学习,另外1万美元买了试剂和疫苗送给了医院。1986年,她又用个人出国讲学所得,为医院买回了电子显微镜、实验仪器设备、录相机、复印机等。1989年,为日本朋友治病和讲学所得250万日元,全都交给了组织,自己分文没留。
记得一次去冯大姐家,我看到她家里摆了7尊牛的摆件,好奇地问:“大姐,你属牛?”她回答:“对,我也喜欢牛,心甘情愿做老百姓的牛,为党的事业拉一辈子车。”她真的就是这么一个人,拉车从不知道松套。1999年,冯大姐已经74岁,从副院长岗位上退了下来。本来我以为她会过清闲日子,甚至去国外安享晚年,谁知她还是照常每天七点半上班,晚上很晚下班,双休日也不休息。2004年的一个周末,她骑车去加班的路上出了车祸,两条腿肿得老高,谁知她只躺了一天,就打着石膏、坐着轮椅回到办公室。上下楼不方便,她干脆把被褥搬过来,在办公室吃住了20多天,把腿搁在凳子上继续工作。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含着泪说:“冯大姐,你一心想着别人的健康,怎么就唯独忘了你自己呢?”
冯大姐是一个忘我的人,她把传播大众健康知识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这些年来,她不知疲倦地深入社区、农村、工厂和部队授课,只要有人邀请,她都不计报酬,有求必应。2007年11月,82岁高龄的冯大姐肺部已出现纤维化症状,经常咳嗽得满脸通红,身体明显不支。有一次我生气地劝她:你都病成这样了,不要再去讲课了。她说:“像我这个年纪,能多讲一场是一场,只要安排了就一定要去!”她拖着病体赶到空军指挥学院作健康辅导报告,主持人劝她坐下讲课,她说:“我是来讲课的,不是来开会的。”120分钟的报告,她像往常一样始终站着授课,充满激情,深入浅出地讲解医学保健知识,现场示范健身动作,引来台下听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堂课竟然成了冯大姐最后的一课。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