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承認落后就有希望”,就能“想出好方針、政策和辦法來干”—— “一靠政策,二靠科學”

來源: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2024年03月26日19:16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一生都在為擺脫中華民族的落后而奮斗。基於對中國基本國情的調研和把握,鄧小平多次講“承認落后就有希望”,就能“想出好方針、政策和辦法來干”。1988年10月24日,鄧小平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意味深長地說:“中國不能安於落后”。

為擺脫落后,鄧小平始終把發展生產力放在最高位置上。怎樣發展生產力?他最突出的做法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學”。這雖是他對農業如何發展提出來的,但對整個發展道路具有普遍性意義。

新華社資料圖

一靠政策:實行對內改革的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

首先,實行對內改革的政策。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但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追求“一大二公”、計劃經濟、平均分配,產生了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的問題。鄧小平領導的改革,舉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制定和實施的政策使公有制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兩個輪子一起轉動起來,使市場和計劃在經濟運行的不同方面共同發揮作用,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實行這樣的政策,幾十年下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內改革的政策是從農村搞起來的。當時,中國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的面貌和農民的精神狀態沒有變化,就不可能有整個中國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經濟困難時,鄧小平就認為“農業要恢復,要有一系列的政策”,要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他提出“黃貓、黑貓,隻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支持包產到戶的做法,提出“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就應該採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鄧小平提出要讓生產隊有自主權,要讓農民“開動腦筋想辦法”。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熱情支持農村涌現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民的經營管理自主權,號召“從當地具體條件和群眾意願出發”,發展農村經濟,並一再強調穩定農村政策的重要性。后來,他對來訪的外賓說:“我們首先解決農村政策問題,搞聯產承包責任制,搞多種經營,提倡科學種田,農民有經營管理的自主權。這些政策很見效,三年農村就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村改革對全面改革起了示范和推動作用。

其次,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鄧小平認為,不開放不行,任何國家閉關自守都不可能發展起來。他說:“不要搞封閉政策”“不要關起門來”“不要脫離世界,否則就會信息不靈,睡大覺,而世界技術革命卻在蓬勃發展”。

怎樣實行對外開放?第一,實行逐級推進的開放。根據鄧小平的決策和指導,中國的對外開放採取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這樣四個層次的框架結構,滾動式地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由沿海沿邊沿江到內陸逐級推進。第二,對一切國家、一切地區全方位開放。鄧小平說:“我們是三個方面的開放。一個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我們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等等主要從那裡來。一個是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開放,這也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是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開放,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這裡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第三,多形式的開放。鄧小平不僅重視擴大對外貿易、利用國外資金、引進先進技術,而且重視利用外國智力、吸取國際經驗和掌握發展信息。

為保証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他既反對固步自封、閉關自守的傾向對改革開放的阻礙,也反對全盤西化、丟失自我的傾向對改革開放的干擾。

二靠科學:把科學技術的發展看成是擺脫貧困、富民興邦、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

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鄧小平強調發展生產力,強調生產力最終起決定作用﹔他倡導改革開放及實施一系列重大政策都是為發展生產力這一中心任務服務的。在生產力內在諸因素中,鄧小平強調科學技術是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是第一生產力,從而把科學技術的發展看成是擺脫貧困、富民興邦、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

1977年鄧小平重新出來工作,自告奮勇管科學和教育方面的工作。他說:“我知道科學、教育是難搞的,但是我自告奮勇來抓。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搞上去,培養出各種人才,才能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他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他認為科學技術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社會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在於生產資料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生產資料,勞動者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者。

鄧小平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植根於他對經濟建設實踐活動的觀察、思考和總結。1983年初,鄧小平視察江蘇,看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江蘇省從1977年到1982年6年時間工農業總產值翻了一番。特別是蘇州市1982年工農業總產值人均接近800美元。江蘇的路子是怎樣走的?鄧小平了解到“是依靠了上海的技術力量”“吸收了不少上海的退休老工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獲得巨大發展,第一是政策的作用,第二是科學技術的作用。鄧小平總結道:“農民把科技人員看成是幫助自己擺脫貧困的親兄弟,稱他們是‘財神爺’”“他們從親身的實踐中,懂得了科學技術能夠使生產發展起來,使生活富裕起來。”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視察中深有感觸地說:“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一二十年,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我們自己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麼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這既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總結了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原因,也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實現更多地寄希望於科學技術的突破及推動作用。

鄧小平尤其重視高科技領域的突破。他指出:“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他認為高科技“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回顧歷史,他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瞻望未來,他說:“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現在必須抓緊努力,“要不然我們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裡,中國不能安於落后,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

(作者: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曹應旺)

來源: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