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民富村美繪就小康畫卷

2022年08月22日16:51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經典論斷

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現場點擊

“老曾,在忙啥呢?”“給豬降溫防暑。”8月19日下午3時,見廣安區官盛鎮羊角村第一書記何冬冬上門,正在沖洗豬圈的曾坤文忙停下手中的活,准備領何冬冬到裡屋坐,何冬冬擺了擺手,“你先忙,我就來拉拉家常。”

“天氣熱,這些豬受不受得了?”何冬冬一邊詢問,一邊在手機上記錄著。“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產業及收入、基本醫療保障、主要返貧風險……在手機裡的“全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防返貧監測信息系統”上,這些內容一應俱全,每次的走訪記錄清晰可見。

這樣的走訪,從脫貧攻堅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幾年前,養了70多頭豬,負債變債主這種事是曾坤文不敢想的。如今,他卻成為羊角村最大的養殖戶,變化大到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

從貧困到致富,曾坤文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牢牢握住了致富“金鑰匙”。“哪裡能閑得住,干農活是苦,但是有收成時比蜜甜。”曾坤文說,去年他們又花了2萬元,擴建了4個豬圈,還修了糧倉和蓄水池。這些年,他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加上村干部的關心幫助,他的發展信心越來越足。

前不久,曾坤文又買了34頭小豬,他和老伴樂滋滋地吹著風扇,用計算器算著這些年的收入,純利潤從最初1萬多元到如今累計有20萬元。加上養雞鴨、種早春土豆,老兩口收入一直往上躥。

曾坤文曾是該村的貧困戶,曾因不懂技術、年紀大不好找活干,家裡窮得常常揭不開鍋。2014年,他乘著精准扶貧政策東風,通過申請無息貸款產業扶貧資金1萬元和找親戚東拼西湊,順利創業,養殖了7頭豬、數十隻雞鴨,於2016年脫貧摘帽,隨后逐年擴大養殖規模持續增收。

翻身的喜事還不止於此。2017年,通過“三改四建”政策,曾坤文的家也煥然一新,住上了好房子,置辦的家電也逐年多了起來,缺啥買啥,衣食住行樣樣方便,曾坤文過上了小康生活。“以前都是找親戚借錢,現在還清了外債,兜裡還有余錢借出去應急。”曾坤文並不滿足於現狀,他還有更大的目標:“爭取當致富能手,給孩子們做好榜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上,廣大扶貧干部激活了村民的內生動力,埋下的“振興”種子,正在生根發芽。曾坤文身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模樣正是全市廣大農民濃縮的身影!鄉村振興就是要讓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賺,走穩增收致富路。

此外,提高群眾生活品質也必不可少。廣安區龍安鄉在推進全域鄉村振興過程中成立專班、投入資金對石朝門院子進行維修改造,並擴寬旅游環線公路、實施新村提質改造,龍安鄉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越來越多年輕人也願意回來居住、回來創業,鄉村更興旺了。

掃描全市

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去年以來,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廣安市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根本之舉,進行動態監測和精准幫扶,同時開展為期3年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三提升”行動,持續改善脫貧對象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水平,跑好脫貧攻堅“接力賽”,使農村的生活奔向現代化,越走越有奔頭。目前,全市119個鄉鎮“三有”、640個脫貧村“五有”得到有效鞏固,累計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1685個,帶動5.3萬脫貧群眾增收。(□廣安區融媒 廖小兵 記者 劉婧)

來源:廣安日報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