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兩歲的兒子周陽因患先天性類風濕關節炎,無法走路。從那時起,鄰水縣合流鎮大塘村2組村民周克銀便與妻子承擔起了照顧兒子的重擔。
33年來,周克銀堅持每天給周陽喂飯、擦洗身體、端屎端尿、按摩…從青絲到白發,63歲的老父親從不言苦,用堅實的臂膀為兒子撐起一片天,詮釋了什麼叫“父愛如山”。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周克銀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好在他替兒子想好了“后路”——要是他和妻子都不在了,周陽的弟弟、妹妹就負責照顧他。
兒子突患重疾
他債台高筑也不放棄治療
1985年10月,周克銀夫婦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周陽。1987年,二兒子也出生了。當時,已經兩歲多的周陽還不會走路。
周克銀那時才意識到事情不對,便背著周陽到縣城醫院檢查,受條件限制,沒有檢查出病因。
“走,換大醫院看看!”周克銀夫妻商量后,拿出家裡為數不多的積蓄,帶著孩子到重慶一家醫院就醫。經檢查,周陽患有先天性類風濕關節炎。
“這個病醫不好,別治了!”“還不如把孩子扔了,少花冤枉錢。”不僅是親戚朋友,連孩子的主治醫生都勸周克銀放棄治療,每當聽到這類聲音,周克銀都斬釘截鐵地拒絕:“隻要還有一線希望,我都不會放棄醫治兒子!”
為了給孩子治病,周克銀把家裡能賣的東西全賣了,還欠下了不少債務,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當地政府得知周克銀家的情況后,告訴他可以把兒子送去做殘疾鑒定,爭取一些生活補助,減輕家庭負擔。這對於周克銀一家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周陽經專業鑒定,為肢體一級殘疾,每月可享受100元的殘疾人生活補助、200元的低保補貼。
沒有得過一次褥瘡
他悉心照料並送孩子去讀書
身患先天性類風濕關節炎,注定了周陽永遠不會走路,隻能一輩子躺在床上。
每天早上都是妻子把飯做好,周克銀干完農活回來,先用熱水給兒子洗臉、擦身子,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兒子吃飯。等兒子吃完后,他才簡單吃一點,然后又匆匆出去到附近的工廠裡干活掙錢,留下妻子在家照看孩子。
1989年,周陽的妹妹出生了。周克銀不會因為老二、老三的出生而忽略周陽,相反,他努力給周陽更多的愛。擔心孩子躺在床上無聊,周克銀總是變著法子給孩子做點小玩具,設法給孩子帶回一些好吃的糖果。
轉眼間,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周克銀對妻子說:“周陽已經殘疾了,不能再成為文盲。”
從此,周克銀又多了一項任務,每天早上把周陽背到學校,放學了又把他背回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了3年多。
由於病情惡化,周陽的肌肉日漸萎縮,骨骼也開始變形,再也無法上學,兒子哭了,父親眼中也噙滿淚水。周陽不得不放棄學習,長臥病床。
因為四肢失去行動能力,周陽不會吃飯,大小便也無法自理,一日三餐喂飯、端屎端尿、早晚擦拭身子,這是周克銀每天雷打不動的工作。
看到早出晚歸的父親、為其操勞的母親,周陽心裡非常難過,開始責怪自己不但幫不上忙,還是家裡的累贅,他不止一次想過輕生,都被周克銀及時發現並制止了。
“既然你來到了我們這個家庭,我們再苦再累都不會放棄你,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周克銀講不出什麼大道理,總是用朴素的話語不厭其煩地開導周陽。
因為父親的悉心照顧,周陽至今沒有得過一次褥瘡。
言傳身教
他培養出兩個孝老愛親的大學生
周克銀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他卻明白讀書的重要性。他一直鼓勵周陽的弟弟、妹妹努力讀書,爭取考上大學,做個有文化的人。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兩個孩子圓了大學夢,躍出“農門”。
周陽的弟弟,2004年參加高考,順利考上浙江大學,本科畢業后又考上研究生,如今在杭州的一家設計院工作。
周陽的妹妹高考失利,在周克銀的勸說下選擇復讀,於2008年被西昌學院錄取,如今在深圳華為公司上班。
“多虧政府、愛心企業家的資助,不然我也供不起兩個大學生。”周克銀感激地說,兩個孩子上學一直有愛心企業家資助,還獲得了貧困學生助學金及大學生生源地貸款,讓他不用為孩子的學費發愁。
如今,弟弟妹妹躍出了“農門”,也不忘哥哥。“我們都在工作了,也能幫家裡減輕不少負擔,父母辛苦了一輩子,現在該我們撐起這個家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就由我們照顧哥哥,給他養老送終!”他們表示。
無疑,周克銀的教育是成功的,一家人都用言行踐行著孝老愛親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廣安日報鄰水記者站 涂斯璇 記者 劉婧)
來源:廣安日報